“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5 阅读数:90人阅读
来自网友:老街味道的回答

问题:“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又有多大的关系?


前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 杜牧的《江南春》里的诗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真楼台

这两句两层意思,第一是指眼前景,烟雨之中有隐隐约约的不少寺庙里的楼台,《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二十八字中写出江南春景,真有吴道子于大同殿画嘉陵山水手段,更恐画不能到此耳。

《历代诗话考索》:

升庵谓“千”应作“十”。盖“千里”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余谓即作“十里”,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者也。

二、假楼台

第二层是其隐喻的兴衰之感,《唐诗摘钞》:

曰“烟雨中”,则非真有楼台矣,感南朝遗迹之湮灭而语,特不直说。

这是指当年南朝建了那么多的寺庙,如今江山依旧,楼台已成遗迹,彷佛烟雨之中似有似无。

三、和尚皇帝与三武灭佛

1、梁武帝

南朝的梁武帝信奉佛教,不但大肆建庙,而且自己四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梁武帝时期,据说当年: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看来杜牧说的四百八十寺,还少说了。不过诗家语的数字不必当真,无非是形容“多”的意思。

2、三武灭佛

有信奉的就有反对的。"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北魏 、北周时期还是南北朝划江而治的时候,影响不到南方。不过唐朝统一天下以后,再灭佛就影响大了。唐武宗继位以后认为废佛是

"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 《武宗本纪》,

会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又令勘检所有寺院及其所属僧尼、奴婢、财产之数,为彻底灭佛作好准备。同年四月,僧尼不论有牒或无牒,皆令还俗;一切寺庙全部摧毁;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八月,下诏宣布灭佛结果:"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

四、拗体与救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比较有名的拗体与救拗的例子。

上句五连仄,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平仄仄【仄仄】仄;对句,第五字以平声救拗,多少楼台【烟】雨中,中仄平平【平】仄平。

这种救拗的方式属于大拗,必须救拗,否则就不是近体诗了。

结束语

这句诗的主要意思是以南朝的湮灭和佛教的盛衰,来抒发诗人对于世事无常变幻的兴亡之感,也隐含着对晚唐国运的担忧。

@老街味道


来自网友:聪颖饺子Pa的回答

当权者不理朝政,信奉佛道,大兴寺廟。这给老百姓又增加了多少负担。一些奸佞小人参政议政,这会是个什么结果?地方纷纷举行起义,这说明了一个政权的摇摇欲坠。晚唐时期 *** 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四百八十寺,楼台烟雨中.看起来是很兴盛,实则是衰败的写照!当皇帝的不願理朝政,那世道又能好到哪里去


来自网友:过河卒子and与非门的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因为这两句诗,借江南美丽的春景,抒发出诗人杜牧对历史的感喟:历史上的各代当权者不能“自渡”,信佛又能如何。

如果全面理解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能了解我国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生黑暗的时代,也是思想变化、科技进步的时代。

再展开来看,许多的事情,包括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仿佛就是历史的重演;这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与“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异曲同工。

正所谓: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

一、这句诗所包含的“表面”意义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晚唐诗人杜牧,唐朝到他生活的时代,已经过了繁荣盛世;国家到处都是藩镇割据,而朝廷内部,又是宦官专权、朋党争斗。

唐朝各个时期的皇帝,对佛教有不同的态度;而杜牧和韩愈一样,都是坚定的是赞同“禁毁佛教”与“尊孔任贤”的大家。

唐宪宗时期,皇帝信仙好佛,搞得遍地僧、尼,国家负担沉重;韩愈只是出于忠心,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就差点被虔诚的佛教徒唐宪宗杀掉。

面对这样的局面,杜牧在江南看到美景,想起历史上事佛最为虔诚的南朝各国,他们不仅没有求得国运昌达,帝王长生;反而给国家带来经年战乱,生灵涂炭。

所以,杜牧在写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江南美景之后,笔锋一转: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似感叹,似回忆,更多的是杜牧对当权者不顾国计民生,还在求佛拜佛的不满与暗讽。

有人说杜牧没有讽刺当权者的意思,那是他对“南朝”这个特殊的朝代不熟悉。

二、了解“南朝”,要先了解这个“得国不正”的王朝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建立曹魏,定都洛阳;曹丕还是有些能力的,国家建设得也不错。

公元226年,曹丕死后,曹魏政权就被司马家族把持,可怜曹操的后代被逼得像个傀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氏政权天天胆战心惊的,等着司马家族来拿过去。

有点血性的皇帝曹髦带着家丁硬闯司马昭府,想杀司马昭;结果可想而知,曹髦被杀,作为皇帝,连个帝号也没有。

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于公元266年2月,逼迫曹奂禅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此即“西晋”。可以说,曹魏政权得国不正,晋朝的司马政权也是如此。

晋武帝司马炎和历代开国皇帝一样,建立晋朝,励精图治,于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中原大地难得地进入“太康盛世”。

但是,也像曹魏政权一样,司马炎之后的晋朝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他们还要面对比曹操后人更加困难的局面。

首先是“世族”兴起,这些都是在曹魏政权时期受到打压的大家族,他们在曹魏时期不得不小心做人,因为只有一个豪族:司马家族。

现在,司马家族座天下,也要世族支持,所以,当年被打压的世族一个个又抬头起来。于是,晋朝出现世族政治,又出现清谈之风,还有许多自我标榜的“隐士”。

其次,晋武帝死后,继位的是无能的晋惠帝司马衷;于是,晋朝出现了奇葩的“贾后乱政”;随着司马家族后代一代代凋零,兄弟之间为了皇位互相争斗,又出现“八王之乱”。

内部不团结,国家政权不稳,外部敌人一定会趁机进攻。公元311年晋怀帝遭外敌掳走;公元316年西晋亡;北部各族建立了十六个小国家,这就是“五胡乱华”后的“五胡十六国”。

西晋亡后,原来北方的世族、富豪都向南方逃跑,东晋皇室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司马睿为“晋元帝”。

东晋一直在可怜的内乱与外患中混日子,内乱主要是从北方迁到南方的世族与南方本来的江东世族的矛盾;外患主要是北部的五胡十六国不断向南的侵扰。

世族乱政,外患频仍,东晋各地都是“军阀割据、门阀乱争”;而东晋几个皇帝,一个比一个荒唐,所以,即使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东晋政权也还是于公元403年被桓玄所篡。

桓玄自己称帝,建国“桓楚”,随后的南朝就进入混乱不堪的战乱:刘裕刘寄奴打着恢复“东晋”的旗号四处征战,西灭谯蜀诸地、北伐南燕后秦。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国宋,史称南朝宋,刘裕就是“南朝宋”的宋武帝;东晋灭亡,而南朝也从此开始。

因为南朝和北边的北朝相互对立,处于分裂状态,所以,历史上这一时期就是“南北朝”时期。

三、南朝佞佛,北人南渡,门阀政治

南朝始于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止于公元589年,隋灭掉“南朝陈”,共169年,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

南朝宋皇帝姓刘,也叫“刘宋”,历4代8帝60年,被南朝齐所灭;南朝齐皇帝姓萧,历3代7帝24年,年年都是战争,三年换一个皇帝,后被南朝梁所灭。

南朝梁历3代4帝56年,皇帝也姓萧,但是不南朝齐皇室的延续,而是兰陵萧氏的旁支;南朝梁于公元557年被南朝陈所灭,南朝陈历3代5帝32年,是个力量弱小、极度腐败的王朝。

公元588年,隋文帝任杨广为主将,从北方发动南征,公元589年正月,隋军攻入南京,南朝陈灭亡,结束了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在这南北分裂的三百年里,各地战争不断:南北方想吞并对方互相打、南北方内部争夺政权也打;即使有很短的所谓“盛世”,也就是各方打累了,歇一下而已。

尤其是南朝,四个朝代相继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每个朝代内部为了皇权,即使是亲生骨肉也杀得刀刀见骨。可就是这样的几个王朝,却都“信佛”,整个南朝期间佛教昌盛。

佛教昌盛是怎么来的呢?一方面佛教是北方豪族来到南方后兴起的,是南北方世族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王朝的皇族为了自己的统治永久、自己长生,特别信佛。

南朝礼佛与北朝不一样,北朝喜欢建造佛像,所以现在很多著名的佛像都在北方;而南方喜欢建寺庙,有寺庙就有许多的僧尼。

建造寺庙要钱,僧尼多了要吃饭,皇家贵族不怕没吃的,苦了的只是平民百姓。

据统计,南宋有寺院近两千,僧尼三万六;南齐有寺院二千多,僧尼三万三;南梁有寺院二千九,僧尼八万三;南陈有寺院一千二,僧尼三万二。


实际上,从晋朝开始,直到南北朝结束,佛教昌盛也与王朝的“门阀政治”有关。那些豪门望族占有财富,皇室防范他们夺权,重用非世族出身官员,只给豪门世族后代虚名。

这种结果造成豪族世家“有钱、有闲”,跟着皇族一起崇佛、建庙、出家、念经,佛教也自然兴盛不衰,寺庙越来越多。

当然,也有很多有钱人家的子弟专心研究科学,郦道元研究地理写成《水经注》;贾思勰写出影响世界的农书《齐民要术》;祖冲之、刘徽是领先时代的大数学家,在机械方面也有建树。

可惜,在科学方面没有得到延续,否则,工业革命早就开始了,因为利用自然界水流的动能工作,在那时候就开始了,而那时候的欧洲在部落社会。

四、历史轮回,每一阶段都乱一阵子,然后是盛世

历史是周期性重复的,秦、汉大一统,创造了辉煌的鼎盛王朝,这之后就是混乱的、分裂的南北朝;隋朝统一全国之后,迎来了强大的唐朝,接这是乱七八糟的五代十国时期。

不管哪个朝代,统治者不以“民生”为本,即使建再多的寺庙,也得不到佛法的佑护,“佛法虽广不度无缘之人”。这个“缘”,就是“民本”、“民生”。

唐朝一开始是注重民生的,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说到王朝统治长久的根本。到晚唐时,唐朝又兴起了“崇佛、礼佛”之风,导致国家乱象丛生、战乱不断。

作为晚唐官员的杜牧,写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意思就非常明显了:南朝建那么多的寺庙又能如何,王朝消亡如同楼台被烟雨湮灭一样,快捷、常见。


来自网友:自在云朵qo的回答

庙多,都得拜


来自网友:用户中国公民的回答

辛酸腐败,寺庙服民,民众受苦受难,无穷无尽的苦难。依佛治理天下,乱世民生,生活火热之中。


来自网友:李老根2017的回答

《用散文简析杜牧的江南春》

原诗《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解读

我到金陵游历或公干,看到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呢?经历了东汉三国,东晋和宋,齐,梁,陈六朝到盛唐,中唐,晚唐多少个朝代的江南故都烟柳盛地,到处是花红柳绿,千里莺啼的风景。一派繁华中,阡陌上无论村庄,城廊,都是山环水绕,酒旗招展。特别是六朝以来由于历代君王大力推行佛教,广建庙宇,留下的寺观据说有四百八十多座吧,如今随着唐王朝的牛李党争,军阀混战,社会越来越不安宁,曾经香火鼎盛的盛况都巳不再,被风雨摧残得不像样子了。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不定是庙宇寺观的具体数字,而是很多很多。管它们曾经怎样金碧辉煌,热闹而盛况空前,到如今,都只能在历史和朝代的变迁中风雨飘摇了!作为诗人,杜牧不能直言批判晚唐社会的昏暗赢弱,而胸中块垒又不吐不快,便只好用嘲讽庙宇寺观的没落来暗指封建帝王家的龙楼凤阙也正处于风吹雨打中。因庙堂和朝堂,寺观与社稷向来都代指统治机构的权力中心。其大背景无不与当权者统治有关,所以这是杜牧又一首出彩的政治诗!信息量巨大。它用江南转眼即逝的春光,暗讽晚唐的统治很快也将过去,徒留感叹!


来自网友:河洛爱生活的回答

这两句诗出自唐杜牧的诗《江南春》,原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大意是:江南的春天莺歌燕舞,姹紫嫣红,依水的村落,傍山的城郭,飘着彩旗的坊间酒肆,措落有致,散落在江南的图画中。看看建康城里密密麻麻的寺庙佛塔,冷冷清清淹没在江南朦䑃胧胧,似烟如雾的雨幕中。

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定都建康(今南京),皇帝大臣不务正业,大兴佛教,以致于国运日衰,百姓赋税大增。到晚唐李牧生活的年代,皇帝不事朝政,朝野宦官纷争,边垂不宁,皇帝一1心事佛,以求长生,随借古喻今,借古事比喻今事,拿故人指点今人,看是一首写景的诗,实则是一篇极好的警世恒言,意在唤醒那些当权者,放下佛事,关注民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字里行间,多多少少能嗅到一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







来自网友:湘军后生的回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作者表面上是写在烟雨中寺庙林立,多么壮观啊!实际上是感慨唐帝国曾经的辉煌,讽刺当下晚唐朝庭祸国殃民,暗示唐王朝已经风雨飘摇,如同那些繁华的寺院楼台最终凋零衰败。


来自网友:关城霜未冷的回答

佛教兴盛,僧侣众多,与民争利,民生惟艰。只可惜统治阶级仍大兴土木,广建寺院,长此以往,国匮民乏,衰亡之期不远矣。


来自网友:芦荟79545的回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其实,“南朝四百八十寺”究竟有四百八十寺吗,不见得,这只是强调了寺的数量之多。“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接上句说的是众多寺庙楼台尽在烟雨朦胧的迷离中,显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

诗词整体描写了大江南莺啼千里红绿相映,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还有隐约淹没在烟雨中的庙宇楼台朦朦胧胧的美。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产生了水岸江南的春天美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遐思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