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不高是因为没有化肥和农药吗?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4 阅读数:69人阅读
来自网友:1蓝天1的回答

这是多方面因素,但无可否认的是,化肥和农药是重要因素。

老年人都知道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就今天,也基本概括粮食生产的各个方面。而肥是单列,农药可以放在管中。

那时,天然肥、人造肥、人畜类尿等,既少又费工,而天然肥、人造肥的肥效很低。60年代初以前,农药还少,水稻生虫还大多用手捉。70年代才有少量进口尿素和国产碳胺等。

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也是不断增长的。这还与水利设施、良种、科学种管、机械代替人力畜力、通电等都有关系。我们这58年水利排灌系统形成,大量荒滩碱地变成粮田,这是粮田面积和粮食总产的第一次飞跃。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左右,水田普遍由一季改为稻麦两季,这是粮食亩产的又一次飞跃。第三次70年代末是化肥增多,农药基本满足,加上杂交水稻、大麦小麦玉米良种推广,已有年亩产千斤的粮田。

所以,只看一两方面是不全面的。

除此以后,个体积极性以及道路交通等也有关系。但没有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尤其是机械、柴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供给以及水、电、农田平整等配套措施,就分田到户可以吃饱,但吃不好,更不可能很快温饱、农民并逐渐往城里跑。

今天,我们这分田到户大多人家转租拿租费,不种田了,因为不适宜今天的生产力,收入也少,还抵不上打工。那点租费算"外快"吧。当然,我们这吨粮田几年前就不稀奇了。


来自网友:单纯柳叶Jp的回答

现在的玉米,如小树一样粗壮,一穗玉米,如过去的几穗小玉米,过去的玉米茬子,用手就能薅下来,现在用镐也得刨几下,过去柴火不够烧,现在发愁怎么处理杆颗。刚用化肥时,并不受欢迎,只是少量给庄稼用了,其余都挖坑埋了,现在高价买化肥。


来自网友:东方剑50的回答

谁说生产队粮食产量不高,不知真情,信口雌黄。七十年代我这里生产队的粮食年亩产巳达1700多斤(超双纲要,国家农业发展纲要目标是亩产800斤,高的生产队巳超过2000斤,当时称之为建成吨粮田。)这种成绩我们到现在也没有超过。那时虽然化肥不多,(不是沒有,每年按计划分配化肥,)但靠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的苦干实干创造了奇迹。那时每年种三熟粮(靠提高复种指数,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社员们太苦了,每一熟粮食收种都要抢时间,争取无霜期。麦子熟了连夜抢收,然后抢栽早稻,早稻成熟是在夏季,为了保证晚稻在天冷下霜前成熟,就必须冒着高温日夜抢收早稻,抢栽晚稻。时间就是粮食。现在人们根本不知道那是多么的苦啊!夜里收稻到十二点,第二天早上六点钟就要开早工下地栽晚稻。八十年代后大家认为年种三熟粮太苦了,就改为年种二熟,麦子一中稻,有的地方只种一熟中稻,劳动强度减轻了,但粮食产量怎么办?好在这时化肥能满足供应,提高了每熟的单产,保持总产不降。那时化肥不多,种田肥料怎么解决,也是靠苦干解决。大力发展养猪,个人集体一齐上,用猪粪解决部分肥料。沤制堆肥,夏季把田间,野外的野草收集起来(冒高温铲草运草)加上早稻的秸杆,玉米桔杆,一层草一层土堆起来发酵,到了秋季就是很好的有机肥,有机肥施多了,农田就肥沃,当时称这种农由为海绵田,这种田如果有点化肥下去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后来人就不搞了,谁愿意吃这种苦,现在的人听说那时是这样种田都不相信,甚至认为是蛮干。那时确实就是这样苦干,拼出来的粮食。我们都是参加者。人们要永远记住那一代农村农民和干部,他们为新中国的发展付出了青春,付出了人生。不要再诬蔑抹黑他们了。


来自网友:农民憨哥的回答

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没有现在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种子,化肥,农药,没有疑问。

一,种子,基本上都是常规种子,自留种子,没有新品种,这样的种子,一般亩产只能在4.5百斤左右,后来,国家对种子的研究,有了“691,桂超”等新产品,在我们这里,这几种种子的产量,在当时74年亩产基本上在800斤以上了。特别是“桂超”这个种子,产量特别高,就是不好吃,种了两年后,就取消了。

二,那时候,农药,化工肥料,品种少,又短缺,主要是以农家肥,河泥,清肥(野草)为主。在农药短缺的情况下,消灭病虫害,主要是靠人捉,人赶,“稻包虫”“鸟类”等,再就是用马灯,夜壶装上柴油点亮后夜间灭虫,总之,都是些土办法。

三,以上的情况,基本上就是生产队粮食产量没有现在高的原因吧?

四,生产队期间,国家集体对农作物,粮食产量的要求和提高是特别重视的,那时候,公社书记,大队书记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农作物试验田,各小队也有自己的试验田,县里有专门的农业技术专家,到下面进行辅导和传授经验,公社有技术骨干,大队,小队都有农业技术人员专门进行农业技术,科学种田知识的辅导和宣传,真正落实了毛主席对农业提出的八字纲领,那时候粮食产量,也确实是一年比一年提高,增加。

五,今天,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还是种子,化肥,农药的作用,这些作用,是老一辈的人,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干出来的,是他们给后人创造了牢固的根基和条件。才有了后来袁老的杂交水稻研究试验成功,才有了后来化工肥料,农药的大量生产。

六,有人说,一单干,人就吃饱饭,粮食产量就翻了几翻,这确实是不否合事实。关于,单干后的那十几年到2006年内,农村是什么情况,粮食产量是不是翻了几番,只有农民自己心里清楚。

七,83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分田单干,说实话,分田单干的时间恰到好处,赶上了袁老的杂交种子试验成功,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各种化工肥料和农药工厂建成,大量的投产使用。如果,是提前10年,分田单干,绝对不会有人说,一搞单干,就吃饱饭,粮食就翻了几翻。再说,单干后,粮食归自己分配,想怎么吃就怎么吃,那还管什么要上交国家的公粮等任务,先满足自己再说。

八,作为农民,深有体会,分田干后的那几年,粮食绝对没有集体产量高,到后来的农药,化肥大量的投产使用,粮食产量才逐步上升。

九,过去了几十年,集体是常规种子,在农药,化肥短缺的情况下,当时的粮食产量可以说,年年都在增长。作为农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集体时代的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绝对比单干后增长速度要快,要高。

10,单干后,基本上都是按自己的方式,去管理农田,没有人给你作技术指导,导致有些农户的农作物大面积的倒塌,有的甚至稞立无收。这样,粮食能增产吗?能翻几番吗?说这样话的人,不是农民,就是别有用心。因为,中国的历史农民就是单干。

11,粮食产量的丰收,主要来源于优良种子,农药,化肥的使用,更重的是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毛主席早就说过“土肥水种密保管工”这些如果做不到,何来粮食增产。

12,单干后这几十年里,粮食单产,在优良种子,农药,化肥的优势条件下,有所提高,如果是集体时代有这些优势条件,按照集体时期的管理方法,科学种田,产量绝对比单干要高出几倍,而且是真正的要翻它几番。

13,中国人民能有今天的一切,今天的幸福生活,都不能忘记新中国创业时期的人们,都应该感谢毛主席! *** !感谢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感谢为之奋斗而献出生命的先辈们!感谢那几代人,为后人的今天,艰苦奋斗所付出的一切,创下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绩的人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感谢 *** !毛主席!


来自网友:农村董老的回答

我是从整个生产队过来的,生队六十年代单季,没农药产量不高,好的年景亩产四五百斤,虫灾年个别田块可颗粒无收,一丘好苗却抽白了,那是钻心中的杰作,农民无可奈何啊!六十年代中期逐步用上了“六六六粉“,抽白的现象就没有了,但有病毒也使稻谷减产。进入七十代农药化肥普通使用,水稻产量飚升,从原来的亩产四五百斤,上升到亩产一千五六百斤。(双季稻两季产量加起来)那时各县都有氮肥厂,磷肥厂,钾肥厂,保证所各生产队爬料供应,同时加上杂交水稻的普及和社员的精耕细作产量年年升高。但八一年分田单干后,人人就种一季,虽然化肥更丰足,杂优种子更优良胆产量远不好生产队时期,我们村我们乡就是如此!


来自网友:雪山草地的回答

生产队时期,粮食产量不高与没有化肥和农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还有很多,我认为除了化肥和农药,还有水,良种和科学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


在生产队时期,大部分田地是浇不上水的,人们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时还有个丰收年,赶上旱年庄稼浇不上水,赶上涝年水排不出去,庄稼被淹,收成就非常差,有的年份还会造成绝产,一年到头白忙活,没有一点收成。现在农田水利设施有保障,旱时能引进黄河水浇地,没有黄河水时,地里还有机井,再旱的年份也能保证农作物用水。涝时有丛横交错的沟渠可以排水,下多大的雨庄稼也淹不了,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基础。


在生产队时期,玉米小麦都是用的自留种子,产量都非常低,每亩产量三四百斤。现在种地玉米有了杂交种,杂交种有杂交优势,抗病,抗倒产量高,每亩产量一千多斤,高产地块超过两千斤。小麦也是农业专家培育的优良品种,品质好,产量高,每亩产量一千多斤,优良品种是丰收的关建。




生产队时期种地没有农业机械,耕地播种收获都是人工干,现在农业实行了机械化,种地省力省工,农作物病虫害有测报,又有高效低毒的农药,病虫害防治及时,丰收有了很大的保障。


来自网友:肖昌洪0304的回答

说集体经济时代,粮食产量不高是因为没有化肥农药的人,都是一些没有知识的人,都是一些好吃懒干的人,都是一些不想劳动只想平均的人,只想侵占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我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多少朝代,经历了多少盛世,之治,那个也有人民吃饱穿暖,幸福美满,那个时代,有化肥农药吗?

国策,国策,只有国策正确,才能使得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国策不对路,任何的外在条件都不能改变民有菜色,国无储备的状态!


来自网友:细心雪山9c8的回答

那时用的敌敌畏,乐果,六六粉,比现在的农药还毒,残留时间好几年,现在属于禁用农药。我就住在生产队保管室隔壁,每年都要进不少的农药和化肥。


来自网友:天鹅绒117的回答

那个时候粮食产量不高,没有化肥和农药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制度问题。

那个时候农村的生产劳动是吃大锅饭,表面上看人们都起早贪黑的劳作,但其实是出工不出力,你胡弄土地,土地当然对你回馈少,忙碌一年粮食还是不够吃。

生产队时期的春天,生产队长天不亮就喊社员们起床下地劳动。如果是个好生产队队长,他会带领大家去地里干活,如果是一个懒生产队队长,他会把大家赶到地里干活,自己回家睡个回笼觉。一般开始都是好生产队队长,后来就变成了懒队长。懒队长能带领社员种出来高产庄稼吗?

夏天铲地时,会选出一个技术高铲地快的精壮社员打头,后面的社员一字向后排开,只见打头的社员刷刷地向前铲去,后面的社员紧跟其后,一会儿一片地就铲完了。表面上看,铲的干干净净,实际上大都是"猫盖屎",就是用土把草压在下面,一下雨还会站起来。你要认真铲根本跟不上队伍,你的工分会打折扣的。

秋收时,大部分年份的庄稼都会被大雪覆盖。要在雪中扒出来玉米脱掉外皮拉回生产队,很多人手脚都冻坏了。

自从土地实行包产到户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耕种方式也没有变化。人们不再自己胡弄自己,自家的地里干干净净,没有杂草。秋天也很少见到雪埋庄稼的事情了,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农民吃得饱穿得暖,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来自网友:高山流水觅知音666的回答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的因素。集体化时期,在一线参加生产劳动的人少,分享劳动成果的达五倍以上,即一人劳动得养五六人以上,这样就挫伤了人的积极性,本来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量,那时就得三个人干,混工分的人多,实干的人少之又少,粮食产量高低,好象与自己关系不大。集体化从制度设计上就是不合理的。分田单干后,人还是原来的人,地还是原来的地,在一两年内粮食产量翻一番,并且节省了大量劳动力,农民一年有多半时间外出打工挣钱。实践証明,邓公领导的农村改革是最成功的,为中国农民指出了一条通往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