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成绩好,初中不一定好,初中成绩好,高中不一定好。这句话有道理吗?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2 阅读数:121人阅读
来自网友:用户名真的很重要的回答

以我家小孩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小学成绩与初高中后面成绩没有必然联系。我家小孩小学成绩一直很优秀,小学时毕业考还是全校第一,进入当时全市最好的初中学校,入学第一学期成绩还能排在学校前列,但一年级下学期成绩就急转直下,到初二数学内容越来越难,加上物理化学开始学习,一时学习方法不正确,自律又稍差一点,成绩就排到中游了。所以成绩好不好初中(特别是初二)很关键,理科生到了高中又是一个关键转折点,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以及个人努力程度最后都会反映成绩上。


来自网友:萱草青青2760的回答

小学是基础,只要小学成绩好,只要继续努力,不遇特殊情况,到了中学仍然不差。中学成绩好,只要家庭和学校对学生教育引导得正确,学生本人热爱学习,愤发向上,契而不舍,自己和自已比也总会不断前进而不会退步。但一个人的进步,不可看他〈她)在班段的名次。如果一个学生在农村小学班级第一名,到城里的重点中学,占不到前五名,这不能说明这个学生退步了,而只能识为这个学生仍很优秀。到了高中,或者是全国名牌高中,他(她〉的名次一般,甚于一般可下,这也不能说学生的学习就不好了。你想呀,全国有多少名校,名校的学生占全国高中人数的百分数是多少。他(她)如果考上名校就不得了了。不能说挂不住前几名就是成绩退步了,学习不好了吧。学习好坏要有一个标,不能光看名次。你在这个学校是第一名,到另一所学校不一定是第一名,这次考第一,下次不一定是第一。说得不妥之处,见谅。谢谢!


来自网友:唐映红的回答

每个孩子的求学生涯都可能不同,不宜也没有办法一概而论。

先说怎样的孩子最可能课业成绩一直都好,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学霸。通常具备至少两项特质的孩子最可能一路学霸:相对平庸的聪明孩子。一路学霸都必要条件是聪明,天资聪颖,但天资聪颖的孩子未必能够一路学霸,还需要另一个特质匹配:听话。即使是天资聪颖得孩子,如果不听话,在小学阶段课业成绩也很容易差强人意;相对地,一个听话的聪明孩子最可能一路学霸。

再说怎样的孩子小学课业成绩好,初中学业成绩滑坡,高中更是每况愈下。通常来说听话而且努力,但是天资不够聪颖的孩子。小学阶段的课业成绩无需天资聪颖就能获得高分,因此听话和努力的普通孩子也有可能取得优异的课业成绩,仅仅从他们的课业成绩上与听话而天资聪颖的孩子没有明显差异,在教师眼里都是“听话的好孩子”。

问题是,一旦进入初中,以及接下来的高中阶段,孩子们的课业成绩就会根据智力水平逐渐分化,仅仅听话而努力的孩子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已经很难继续保持课业学习上的优势,只有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会继续保持优势,甚至在小学阶段差强人意的天资聪颖孩子进入初中、高中后能够脱颖而出,后来居上。

另一个影响初中、高中阶段课业成绩分化的因素与青春期身体发育有关。一般情况下,相比于大多数孩子早熟的孩子更可能在课业学习中分心,在关键的“中考”、“高考”备战中难免心思关注到社会性发展的其他因素上,特别是社交上,造成的后果就是成绩滑坡。

相对的,相比于大多数孩子晚熟的孩子更可能全力以赴于课业学习,因为课业成绩是满足或维护他们自尊的几乎唯一途径。早熟的孩子则不然,社交和身体发育上的优势比课业学习更轻松和容易满足或维护他们的自尊。

但是,早熟孩子尽管可能付出课业学习成绩滑坡的代价,但早熟的孩子未来的社会适应更好;晚熟的孩子固然很容易保持住课业学习的成绩优势,但青春期缺乏必要的社会化及人格发展机会,未来的社会适应就很容易出问题。

概言之,每个孩子的学涯路径都具有特异性,有些孩子一路学霸,有些孩子先扬后抑,还有些孩子后来居上,这些都很正常,不必大惊小怪。

学校教师可能对孩子的课业成绩很敏感,并且给家长和孩子施加压力。但是,作为父母,就有必要想清楚,是不是课业成绩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成长目标?特别是初中、高中覆盖了孩子整个青春期阶段,孩子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是远比课业成绩更为重要的成长目标。每年考入985,考入北清的佼佼者中,因为人格和社会性发展的缺陷,废掉、傻掉的不在少数。


来自网友:南方的风华的回答

以我本人的求学经历,谈一点我个人看法,从我的答案来看,答案是没道理的。

七十年代的小学期间,我们那时候还没像现在这样要学英语,主要是语文数学两门,其它什么科学绘画只是偶尔上几节课。语文以作文比较难写好,老师要求我们只要把实际经历写出来就行,现在回过头来看,也就是记叙文。那时大家都穷,没钱买学习资料,也不知道到哪里买,后来才知道,县城新华书店有卖,但老师知道大家也没钱,所以从未提起过。这样老师看谁的语句通顺,谁的作文写得更有意义就能得高分。数学到三年级开始接触分数,通分、约分、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弄🉐️好多同学晕。到四年级难题就是应用题了。因为对题意都看不懂,那时又没人辅导,又不知道学习方法,又不勤奋刻苦,而我稍微用心用功点,所以在本校两个班级一百多人的农村小学成债相对较好。

到了初中,课程増多,政治历史英语地理生理卫生在初一开始学习,到初二学物理。这两个年级期间,我成绩都排倒数,自己没用功也不知道怎么学习,在父亲的训斥中熬过了两年。初二暑假,终于获得在外地叔叔寄来一堆学习资料,于是一个暑假,开始刻苦了,制定了学习计划,先几乎是能背诵前两年所学课本,再按课本进度,研究学习资料。毎天六点多起床到晚上十二点左右,近两个月的刻苦努力,大脑开窍了,解题能力突飞猛进。等初三增加化学课,用同样的方法和刻苦,终于中考考上省重点中学,结果是认识我的人都惊讶,也算小小的放了颗卫星。

到了高中,我们当地有一种说法:进了省中门,就是国家人。所以就松懈了,高中前两年,只是看书背书,诸位別笑话,那时候背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背文科书,理科书也当作文科书来背了呢😊。但每次考试成绩总是中下水平,同样所有人都在用功,我的成绩总上不去,一方面同学们都是县尖子生,另一方面我考试题后面的难题都不会做。两年几乎虚度光阴,即将面临高考了,这样的水平肯定没什么好结果。在农村,父亲在子女心中总是过于威严,子女不敢与父亲对话,躲还来不及呢。但面临人生关键时刻,我只好硬着头皮跟父亲要钱买学习资料。高二暑假就在家看书,主要是体会总结做题,等高三开学从进校的摸底考试开始,我的班级排名连老师都惊讶,加上省重点中学高三期间除了考试就是考试,课程高二就结束了。反复锤炼解题能力,分析解题错误,査漏补缺等措施。加上刻苦努力,真的刻苦,十八岁就开始出白发了,高三一年眼睛也近视了。我的成绩一直芝麻开花节节高,最后考上985高校。

因而从我个人经历看,一个学生有目标,有学习计划,有学习方法,有自制力,心无旁骛,又努力刻苦,反复锤炼解题能力等等举措,没有学不好的。


来自网友:森林里的百合的回答

小学成绩好,初中不一定好,初中成绩好,高中不一定好,这句话有道理吗?在我认为,小学成绩好,初中不一定好,初中成绩好,高中不一定好,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为什么呢?

因为就算你小学成绩再好,每次都考第一名100分,一到六年级次次100分,没有一次是99,98分的,让别人羡慕,让老师赞叹,让父母骄傲,被朋友喜欢,感觉自己是多么的伟大。这是因为你努力,你拚搏,你勤奋,你爱学习,你的成绩才会考的那么好。但是你到初中你不爱学习了,你好吃懒做了,你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手机,打游戏,成绩有可能会从最好的分数,下降到班级不及格的分数,从好学生到不好的学生,让别人以为,你小学那么好的成绩,都是抄的吧,会让自己觉得很没面子。虽然你小学初中成绩都好,但是到了高中,你不努力,不刻苦,不勤奋……成绩也会下降,你想考上你想考上的大学也考不上。每个人都需要一直努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只要你坚持,你努力,你勤奋,你拚搏……你的成绩就不会下降。但是你要是放弃呢,你的成绩就会往下降,有时遇到难题,你实在是没法解决,连老师都不太懂,那么你的成绩也会往下降,所以,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有挫折,不可能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平平安安的,在我认为小学成绩好,初中不一定好,初中成绩好,高中不一定好,这句话是说的非常对的。



我是五年级学生,请网友点评加关注,谢谢。

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来自网友:北大博士邱崇的回答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换句话“小学学得好,初中也不会差,初中学得好,高中会更好”,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受教育人口众多,任何事件发生的概率都是随机的,大部分教育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我是一名北大在读博士生,从2010年考入北大到现在,有8年都在做家教,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与学科相关的知识,辅导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并将我对各类学生的辅导提高成绩经历,汇总写了一本书——《直击高考漏洞》。书中分析了学生学习中常见的误区,介绍了多种学习方法。我的教学过程更注重启发性引导,所以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跳出学习“死循环”,通过主动思考来提高学习成绩。


有需要这本书的学生或家长,私信:领书,找我获取。


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时期,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还处于行形成阶段,所以这个时期是不能看出孩子未来的学习成果的。


中学知识相比小学,内容加深,科目知识更加详细深刻;学习方法丰富多样,但主要还是记忆为主。所以在初中阶段,靠死记硬背刻苦学习的学生,成绩不会太差。

相比于高中,初中是一个过渡阶段。初中生自控力差,开始有自我意识,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如果没有及时关注,成绩会下滑地极快。


高中知识庞大复杂,各科学习技巧性较强。初中学习好的同学,可能因为无法适应高中的知识深度,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初中时期更多的是老师的关注与指导,而到高中时期,强调自主学习与深层次思考,一些主动性差的学生,很难跟上学习节奏。

高中考试应用性较强,如果只学课本上的知识,大部分情况下不能拿高分。比如物理,在课本中通常只会介绍相关公式与简单例题,但在考试中统一个知识点被附加了更多的条件,很多学生不知道使用哪个公式,不知该如何利用公式解题。所以在高中,考死记硬背学习的同学,成绩提高地非常吃力。

小学时的数学,初中细分为代数、几何等,到高中增加了 *** 、概率等知识点,这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变化,还有学习方法与层次的变化,要求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

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是一个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期间任何一部除了差错,都会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来自网友:吉祥如意的回答

有道理。这种现象在男女生相比中非常明显。

小学阶段,大部分女生学习成绩要好于男生。

初中阶段,尤其是到了初中二年级开始分化。如果初中二年级只要跟上课程进度,或者能够达到班级前十名的男女生,考上重点高中问题都不大。但相比而言,女生所占比例不高。

高中阶段,特别是重点高中,这里云集的学生都是各个初中学校的尖子生,加上学生都住校。一些自控能力强的,也就是自己能够管住自己的学生继续领跑班级第一方阵。而有些初中成绩很不错的学生,由于失去了家长监管,放任自流,出现退步的人也不在少数。(2019/04/28)


来自网友:旁观者看不清的回答

我中了前半句,后半句正好反转。

小学我成绩很好,差点跳级,那时候玩就可以拿好成绩。

初中继续玩,成绩超级糟糕,中考一塌糊涂,百分制的英语考了12.5。上不了重点高中,在普通高中混。

高一继续玩,成绩在年级中间靠后一点的位置。

高二第一天,开始努力,听不懂课,中午回家找以前的课本,发现初一的能看懂,于是自学。

半年后,进了年级前十,没再出去过。

高考考上了大学,现在是所211。

我很信两句话:

一切皆有可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来自网友:华夏秀3S4u的回答

确实如此。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学的内容都不一样,所以小学学的好,初中不努力,成绩会不好,高中也一样,所以上学阶段需要一鼓作气,一直努力!


来自网友:1蓝天1的回答

有个"不一定",当然有一定道理。比如到初中、高中不努力了,就凭那基础,能好吗?初中高中身体变坏了,环境条件变差了,也能差。

小学、初中成绩不好,高中会不会好?也不绝对。但不好是多数,因为基础差,因为小中大学教育是系统教育,知识是有联系的,学习是渐进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但并非没有变好,只是要有更大的努力和付出更多精力,还要一定的条件,把小学或小学初的基础"补牢",方有可能。

题主附加说明与本题无关,因为成绩不好未升学,没上初中、高中,何来初中、高中的好不好。

另外,这基础成绩好丑不是决定初中高中好丑唯一条件,还与身体、智力、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等有关,任何绝对观点都不对。但没人认为不从基础好起,一直好下去,而是要后补基础后努力或是好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