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今年中秋是“社后分”,请问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

作者:admin 时间:2023-12-30 阅读数:136人阅读
来自网友:山水相依1277的回答

中秋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中秋,农作物陆续成熟。中秋是秋天的中间时段。农历的八月十五在民间除了拜月神以外,还祭拜土地神。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社”,像“春社”和“秋社”等。

按照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每到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老百姓都要立社祭祀。以祈求和酬报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在立秋之后,这个时候拜土地神是来感谢土地神,对我们一年的保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被称为“秋报”。民间把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此时农作物已经收获完了,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成为习俗。

今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戊寅日,对应公历是9月22日,而今年秋分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公历时间9月23日农历八月二十八号9点3分31秒。秋分在“秋社”日之后了,也就“社后分”。俗语农谚有“分后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意思是说,秋分在“秋社日”之后的年份,年景通常比较好,粮食会获得丰收,到处都是白米,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较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的年份,年景通常不太好,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白米很珍贵,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来说要高。而今年是“社后分”,按农谚的说法,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


来自网友:一棵小树望江海的回答

社后分 ,只是一种传说,这样的传说,对于刀耕火种的时代来说, 确实可能会造成一定影响。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的时代来说,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起决定性的作用。




来自网友:一请按上次一样帮忙一的回答

不是中秋是社后分,是有`先分后社、或先社后分、今年是先社后分,谚语称,先社后分、稻米贵如金,预示秋收可能欠收


来自网友:zzz1010的回答

现在的气候异常再次告诉我们真的到了需要改善和加强保护环境的时刻了,每次看到类似气候的问题,总会联想到国学大师曾仕强教授所讲的,水,土地,粮源气候的因果关系问题,值得现在的人们深思


来自网友:快乐乘风破浪春夏秋冬的回答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它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像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等。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里的秋可不是指整个秋季,而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古代民间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而“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因为,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并且有“秋报”的习俗。

什么是“秋报”呢?

农历的八月十五在民间除了拜月神以外,还祭拜土地神。相传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土地神升天成仙的日子,所以,古代民间有相关的一些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社”,像“春社”和“秋社”等。

按照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每到播种和收获的季节,老百姓都要立社祭祀。干什么呢?祈求和酬报土地神。例如,在古代民间,每年的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人们这天拜土地神是为了祈求今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称为“春报”。而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在立秋之后,这个时候拜土地神是来感谢土地神,对我们一年的保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被称为“秋报”。

老人说是“社后分”,是什么意思?有啥预兆吗?

从汉代开始,民间把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秋社日”,此时,一些地区的农作物已经收获完了,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到了宋代时,秋社日这天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等一些习俗。

什么是“戊日”?

咱们国家在清朝以前是用“干支历”来纪日子的,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启用西历来纪年,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阳历年。而干支历中是用“天干”来纪日,称为“十天干”,用地支来纪月,称为十二地支,又叫十二辰。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两两配到一起,用来纪日子,全部对应完正好是60年的名称,就是我们说的“六十甲子”。而我们说的“戊”就是十天干中的第五位,带有“戊”的日子。因为,戊是十天干中的,10天一循环。所以相邻的两个“戊日”之间相差10天。

今年的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多少号?

今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戊寅日,对应公历是9月22日,而今年秋分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公历时间9月23日农历八月二十八号,具体时间是9点3分31秒。显然是秋分在“秋社”日之后了,也就“社后分”。

另外,刚才咱们已经说过了,古代也有中秋立社的习俗,而中秋所在的月份是农历的八月份,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是以农历来计算的。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以干支历来计算的。在两种历法中,中秋和秋分,都是秋天的一半。虽然,都是平分了一半,但又不会在同一天,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分后社”和“社后分”的说法,也预示着有不同的年景!

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9月10日,秋分交节时间是在公历9月23日,显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也就是“社后分”。

那么“分后社”和“社后分”有啥说法呢?

俗语农谚有“分后社,白米遍天下”和“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意思是说,秋分在“秋社日”之后的年份,年景通常比较好,粮食会获得丰收,到处都是白米,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较便宜。而秋分在“秋社日”的年份,年景通常不太好,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白米很珍贵,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来说要高。

而今年是“社后分”,按农谚的说法,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

当然,这只是根据农谚的一种说法而已,并没有科学依据。并且,农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涵盖所有地区,简单作为了解参考就可以了。


来自网友:和新a的回答

2022年即今年中秋是“社后分”。“社后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预兆?“社后分”这个术语成了读者一个难解的谜。

读者可以先去解析“社后分”这个术语。什么是社?什么是“后”?什么是“分”?从这里入手,慢慢地就会揭开“社后分”这个谜团了。

什么是社?“社”是古人把土地神、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也有叫:“社稷”的。例如二月二是土地神生日,古人祭祀土地神,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叫了“春社”;而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在立秋之后,古人祭拜土地神表示感谢,感谢土地神保佑农业粮食大丰收,叫了“秋社”。意思已经很清楚了,在“社后分”这个术语中的“社”,应该指的就是“秋社”。

什么是“后”?在“社后分”这个术语中表示“立秋”节气之后的意思。

什么是“分”?在“社后分”这个术语中表示“秋分”节气的意思。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连起来读,就是“社后分”。这什么意思?这是在告诉读者,古人举行祭拜土地神的日子,是在“立秋”节气之后,“秋分”之时。也就是说“社后分”涉及到“立秋”和“秋分”两个节气。因而,举行祭拜土地神的这个“社”日,被古人称之为“秋社日”。那么,“秋社日”具体日子是指哪天呢?

前面我们讲过,“秋社日”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立秋之后,一直到“秋分”这个节气日的前后。也就是说,“立秋”之后,人们计算中秋节的时间了。

“立秋”是告诉人们秋天到来了。从立秋这天数日子,数到第四十五天,就应该是中秋节了。也就是说,中秋节是在整个秋季天数的中间,秋季九十天,而八月十五日,又是在整个八月份日子的中间,这个中间日子是根据“秋分”节气来参考的。

“秋分”节气这天,应该与中秋节这天是同一天的。但是,“秋分”与“中秋节”又不会在同一天,皆因,秋季中的每个月天数不一定都是30天,有的是31天。因此,古人有了“分后社”和“社后分”的说法,以预示着有不同的年景!也就是说有不同的预兆。这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今年中秋节是公历9月10日。中秋节与“秋分”交接时间是公历9月23日,农历的8月28日9点零4分。很显然,今年中秋节在“秋分”节气到来之前了,古人“秋社日”的日子,自然就是“社后分”了。“社后分”预兆着年景不怎么样。

综上所述,今年是“社后分”“社后分”是指中秋节在“秋分”节气到来之前,古人祭拜土地神,感谢土地神的“秋社日”。“社后分”的预兆就是粮食收成不好

“社后分”之说,是古人劳动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社后分”是经验之谈,不太适应科学发展的今天了,不过,还可以作为参考


来自网友:老龚166916589的回答

谢邀。

这个问题的关键。简单点说:首先,弄明白何为‘’杜‘’,何为‘’分‘’?告诉大家:‘’社‘’是古代相传的‘’戊‘’日,戊日来源于天干中的第五位,每十天中有一个戊日(天干十天一个轮回)。那么‘’分‘’指什么呢?就是二十四节令中的,第十六个节令秋‘’分‘’,社与分(也就是戊与分)。

那么就清楚了。由于天干与地支的轮换,如当年戊日在前,秋分在后,就叫做‘’社后分‘’,换言之当年秋分在前,戊日在后,就叫‘’分后社‘’。今年轮到‘’社后分‘’。

社后分与分后社,有什么讲究呢?经古老传说:分后社是好年承,农业丰收年;社后分是不利于农业,或许是荒年。但是,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或许是自然灾害频发,多灾多难。


来自网友:文都杨稼的回答

开头先说一下“”与“”的所指。



这“社”分为“春社”、“秋社”,对“”的讲究,因各地风俗不同,讲究也不一样,象我们这里对“春社”讲究,“就是新坟不过社”,意思就是主人家中在头年有老人仙逝,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时去祭祀,必须要在春社前,这可能是指新去世的仙人为大吧?亦或在社后去祭奠,有对主家不吉利之事吧?因为春社在春分节气前后,比清明节气要早15天左右。

这计算春社、秋社,计算方式是一样的,春社以“立春”节气为起算日,秋社以“立秋”节气为起算日,逢天干第5个“戊日”而注定,这天干是10位数,自有历法开始往后循环,也可能立春这天正好逢“戊日”,那41天后就是“社日”,若立春这天是天干逢“丁日”?那立春49天后才能逢“戊日”,相差最大值为9天,因春分节气是立春后第三个节气,相距约45天,以致有了“先分后社”,“先社后分”的说法。



这计算“秋社”方式相同,我们这里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农家在布种农作物时,一年喜欢插两季水稻,这晚稻吐穗时间要把握在“秋社”前,以致有“社前不出头,社后喂老牛”这个农谚说法,其意是指寒露风(指北方在寒露前后下降的强冷空气)来的早,这刚灌浆还在乳熟的稻谷就会减产歉收,稻草瘪稻只有喂牛了。

象今年(2022年),9月22日”“秋社日”,9月23日“秋分”,哪怕相差一天,也是先社后分。

这“分”与“社”是固定模式,与天气系统还是有出入的,在生活中,既要注重传统,更要相信科学。


来自网友:琴笙流转的回答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各种农作物都陆续成熟,农民为了表达自己内心喜悦的心情,将中秋定为节日,聚在一起庆祝丰收,所以中秋节就这样演变过来啦!

古代有中立社的习俗,中秋是以农历来计算的,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是以干支历来计算的,这样中秋和秋分就不会在同一天,所以在古代民间有“分后社”和“社后分”的说法。于是在民间人们就有着中秋节在秋分后,还是秋分前,以此来预测年景的俗语。比如说“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这句俗语就是在说,如果,秋分后面才是中秋,那么,便预示着会有一个很好的丰收年景;但如果是中秋之后,才是秋分,那么就表明收成不会太好。

而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9月10日,秋分交节时间为公历的9月23日,显然今年的中秋节是在秋分之前啦,也就是老人说的“社后分”。

按照民间的农谚俗语的说法,今年中秋节是在“社后分”,那就预示着年景不太好,可能会出现粮食歉收的情况!

当然农谚俗语是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农业生长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是他们聪明智慧的体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现在因地域性以及气候变化多端性,所以我们还是要根据天气预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安排农事活动!



朋友们,,你们对今年中秋是“社后分”的农谚俗语,还有什么说法呢?评论区留言讨论哟!


来自网友:玉河人家的回答

中秋节别名:仲秋、秋夕、八月节、八月半,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日期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二说是中秋节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社日分”为春社、秋社,具体日期是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情况下处于秋分前后。秋分在社日前,预示丰年收成好,在社日后年成或不理想。记载在苏州一带“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谚语。地方志释称:秋分在社前,则田有收成而谷贱。分在社后,则无收而谷贵。记在福建一带谚语:“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


今年中秋不一般,按老祖宗的说法今年是“社后分”,有啥讲究。今年的中秋节,却不一般,老祖宗说今年是“社后分”,是什么意思,有啥预兆吗?一般来说,人们将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看成是秋社。所谓“社”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这一天人们都要立社祭祀,以祈求土地神能够给予人们带来一个丰收的年景,同时也是在感谢土地神,给予人们食物。而由于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八月十五中秋节很近,所以很多地方都会将中秋节与秋社相融合,于是很多地方的中秋节,也就成为了“社日”。

在民间,人们有着中秋节在秋分后,还是秋分前,以此来预测年景的俗语。比如说“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这句俗语就是在说,如果,秋分后面才是中秋,那么,便预示着会有一个很好的丰收年景。但如果是中秋之后,才是秋分,那么就表明收成不会太好!


中秋是每年的八月十五,也就是说中秋是以农历来计算的,而秋分,是以干支历来计算的。两种历法中,中秋和秋分,都是秋天的一半。但两者又往往不会在同一天,所以,民间才会认为,“分后社”、“社后分”,会预示着不同的年景!

而今年,我们的中秋节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公历的9月10日。秋分则是在公历的9月23日,农历的八月二十八日。所以,今年的中秋,是在秋分之前,正是“社后分”。在老祖宗的眼中,这似乎是个不好的预兆。当然,有些地方,说社日是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而今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在公历的9月22日戊寅日,秋分则是在9月23日,按照这样的算法,秋社日依旧在秋分之前。同样预示着,今年的年景可能比不得往年!当然,民间老祖宗的这些俗语,往往都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准,往往有着很强的区域性和片面性。所以,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会印证“分后社,白米遍天下;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

我们传统的中秋节,已经成为了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我们民族的记忆与炎黄子孙身份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