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满清八旗会不会进入关内取得天下?

作者:admin 时间:2023-12-25 阅读数:112人阅读
来自网友:打开心灵锁的回答

明朝气数己尽灭亡是早晚的事。沒有吴三桂,李自成的大顺朝也可能不是四十三天的极乐……。但狭隘的农民起义,既使夺得了江山,治理天下乃是他们的短板,格局太小。滿清八旗雄心勃勃,势如破竹,人才济济,以汉制汉的策略,成就他们嬴得天下也就理所当然了……。


来自网友:与天下试手的回答

明朝溃败问题的核心不是吴三桂开关,而是皇帝没了。国祚无存,才给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的动机。如果以下任何一条成立,清军就算打进山海关也得退出去,更别提取得天下。

1,崇祯及时撤离,或者让太子撤到南京。国祚犹在,明末的各方反清势力尚可以汇聚,有主心骨。就算陈圆圆被抢十遍,吴三桂也不敢反。

2,崇祯不瞎指挥,让明末诸将领充分发挥军事主导。孙承宗不归隐,孙传庭自主,袁崇焕不杀,吴三桂反了也没用。

3,算上吴三桂的军队,加各地来不及勤王的军队,明末的军队实力还是很强的,应该可以把满清阻挡在关宁铁骑固守的山海关宁远锦州一带。即使做战略撤退,将来也绝对是有反击的机会。

4,明朝灭亡其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小冰河天灾瘟疫,加内忧外患。吴三桂引清入关其看上去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真正的原因是皇帝死了,中央没了。所以在所有的原因中,最可惜的就是明庭没有战略撤退部署的这一重大失误。和明朝当时腐败无关。


来自网友:石海钓沉的回答

理论上讲,吴三桂献不献山海关,对清军是否可以进入关内都影响不大。在长达几十年的明清战争后期,满清一不高兴就绕过山海关,走古北口或其他地区破关而入,从北到南,最远甚至可达山东黄河流域,一番杀掠后全师而退。沿途明军几乎不敢正面交锋,只能远远“护送”,顺势截杀俩掉队的冲冲战功而已。甚至猛如袁崇焕这样的优秀将领,也不能在关内阻遏住清军侵掠如火的势头。所以,山海关更大的意义是象征性的政治意义而非军事价值。


而造成1644年的甲申之变的原因,吴三桂献关只能算一个催化反应,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自成的大顺军政权摧毁了明军关内的防御体系,造成了权力真空,使得清军入关后可以不用再像过去那样杀掠一番就得赶紧撤退,否则就要被逐渐聚集起来的各路明军消耗掉,而是可以好整以暇,以替崇祯皇帝复仇剿灭流寇的名义留驻下来,甚至窃取到政权。



实际上,整个1644年的后半年到1645年前半年,大半年的时间里入关的清军都在忙着消化新占领的领土,无暇去光顾仓促建立起来的南京宏光小朝廷。偌大一个山东,清军凭借一个汉奸老儒一个青衣童子和一头驴,就兵不血刃轻松搞定。

所以,说吴三桂献关才葬送大明的说法,并不足信。实际上,大明是被自己的皇帝臣民百官一起折腾死的,和满清和吴三桂都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一个宗室穷奢极欲、百官党同伐异、皇权刚愎自用、外族武装割据、百姓民不聊生的大明,大家击鼓传花,谁都不知道会死在谁手里,然后只听咣当一下,鼓漏了,花束也爆炸了,每人手里都有残花败叶零枝冷香,你说,该算谁的呢?


来自网友:关东侠客的回答

入主中原,夺取大明天下是皇太极时期既定国策,假如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军仍然会入关,在此之前十三年间,清军已四次入关劫掠了。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城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以身殉国,死的非常英勇,值得人们尊敬。

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对内不敌大顺军,对外难挡多尔衮,他一方面表示投降大顺军,又和关外的多尔衮取得联糸。

四月份,当吴三桂听说家人和财产被大顺军扣押后,迅速叛归山海关,死心塌地的投降了清军,史称冲冠一怒为江颜。

李自成率六万大军讨伐山海关,李自成完全没有想到清军会介入,在一片石下被打得大败,回到北京举行登基仪式后,退往西安,从此一蹶不振,多尔衮从洞开的山海关入主中原,逐步取得天下。

其实,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清军听到中原巨变后,仍然会从长城其他关口入关,只不过时间会晚些而矣。

事实上,清军从1629到1642年,13年间,己4次入关掠掠,道路非常熟悉。

第一次入关。1629年9月,皇太极率十万大军沿西辽河而上,从西刺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入滦河南下,攻破龙井关(迁西县龙井关村),大安口(遵化市大安口村),洪心口(遵化市东北25公里)等关口攻入关內。

清军连克遵化,三河,顺义,通州,兵锋直指北京城下。

清军只有一个月时间攻入北京城下,明朝有些措手不及,连忙任命孙承宗坐镇指挥各地勤王之师。

大同总兵满桂,宣化总兵候世禄,蓟辽督师袁崇焕率军勤王。

皇太极指挥清军攻打得胜门和广渠门。袁崇焕等明军誓死保卫北京城,皇太极无耐撒军,次年,从冷口(迁安东北32公里)出关返回了辽东。

清军这次入关,明军损失惨重,总兵满桂等人阵亡,孙承宗罢职,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令明军士卒寒心。

第二次入关是在六年后。1636年,皇太极派阿济格,阿巴泰率军从居庸关(昌平县城车北20公里),三个月内,克昌平,顺义等12城,劫掠人育十八万多。

清军第三次入关是两年之后。1638年9月,皇太极派多尔衮,豪格,阿巴泰和杜度兵分两路入关。

左路军从青山关(迁西县西北40公里)关囗以西破墙而λ。右路军从古北口(密云区东北古北古镇),黑峪关(密云区花园村),墙子岭(密云区东80公里),将军石(平谷区县城东关镇东北),兵分四路入关,合兵通州。

然后,清军八方劫掠,西至山西地界,南至山东济南,方园千里之内如入无人之境,连陷七十余城,明朝总督守备以上官员战死一百多人,卢象升全军覆灭。此役,清军劫走五十多万人口,黄金四千多两,白银近百万两。

第四次入关劫掠是在两年之后。1642年,皇太极派阿巴泰,图尔格再次入寇。

这次,清军兵分两路。左军从界岭口(抚宁县北32公里)入关,右军从黄崖口(密云区东大黄崖口)入关,克蓟州,然后兵锋南下克曹,濮山东诸县,从怀柔关口返回辽东。

清军四次入关,克八十八城,劫掠人财物数十万计,只所以采用打下即抢,抢了就走的办法,是因为辽西走廊防线还在明军手里,怕被关门打狗。

清军想入主中原,只是等待时机而矣。崇祯十七年,多尔衮为征南大将军,时刻准备入关。

这时传来大顺军攻入北京城的消息。内院大学士范文程立刻给多尔衮上书: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必与流寇夺也。

清军能打过流寇,但民心不行,今后入关必须严禁劫掠,秋亳无犯,以收揽军心,民心。

多尔衮入关后,制定了一糸列安抚政策,迅速平定了北方,逐步夺取了天下。





来自网友:梦幻之都78510988的回答

其实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也仅有满清有实力一统中国,以前有实力一统中国的朝代也仅仅维持表面上的统一,一遇战争立马四分五裂,而仅有满 *** 正做到统一并很好的经营,就算后来落后挨打,也能基本保持中国的统一,现在的中国面积也基本上靠满清打下来的,也可以说满清在中国的历史上是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自网友:超然视野的回答

吴三桂在当时还真的没有太多的原则,别被别人忽悠什么冲发一怒为红颜,而大开城门放清军入关。

事实上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初,吴三桂方面还真的和李自成有过接触,李自成手下有不少明军投诚过来的,甚至有很多都是成建制过来的,吴三桂当时还真的有归降李自成的想法,但这个想法逐渐的还是被务实所取代。

吴三桂逐步的发展李自成其实是一个不具备成为帝王的人,李自成的军队走两个显著特点,第一不收取农民的纳粮,其二,对达官贵族地主老财不分好坏全部抢掠,事实上第一个特点虽然能换的民心却不能长久,庞大的军队必须有军粮才能持久。

第二个特点其实是李自成军队的主要军饷来源和筹措粮食的渠道,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达官贵族有的是金银,哪里开的那么多粮食的?

放眼当时的天下,关外有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队磨刀霍霍,关内整个华北已经让李自成的军队抢掠殆尽,长江以南是左良玉控制下的南明王朝,而重庆四川让张献忠搞得乌烟瘴气,也就是说已经抢无可抢,那么庞大的军队怎么维持呢。

很显然他明白李自成只是昙花一现的临时君主,根本不可能长久,而陈兵山海关或许还惦记着山海关军中的存粮呢?

此时的后金已经改名大清,第三代皇帝也在权臣的支持下登基,无疑投靠清军才能保障他和他统帅的军队的粮食安全,而李自成连自己的军队的粮草都没有长期打算怎么可能管吴三桂的死活。

所以历史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没有朝廷调拨的粮草他也坚持不了多久,到时候李自成的大顺军不过一样崩溃。

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历史上吴三桂的名声!


来自网友:一壶浊酒半盏茶的回答

很多人认为明亡于农民起义军,而不是亡于大清,大清只是捡了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便宜而已,如此可笑自欺欺人的说法不绝于耳,也符合明粉皇汉一贯的自大意淫。

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军?农民起义军是由于关外连年失利,屡战屡败。明庭无奈只能更加变本加厉收刮民脂民膏,比如辽饷之类以维持对清防守战争。再加上本身明庭就吏治不清横征暴敛, *** 巨甚,以至各地易子相食民不聊生,真正的 *** ,民不得不反。

而农民军是怎么做大的呢?可以说没有大清绞肉机,明朝那些精锐打农民军还是可以的,可是每当明朝要彻底消灭农民起义军,边关就告急,就不得不把这些仅有得精锐调去关外给八旗刷人头,才一步一步纵容了起义军做大。

明末何为大捷?依托坚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弹冠相庆。何曾敢与八旗野战?根本就打不过。

明末无论是明军还是起义军往往伴随着一声 *** 来了,无论将领士兵就立刻四散奔逃,斗志全失。内心畏敌如虎焉能不败?

所以归根结底是大清拖死了明朝。造就了明朝的内忧外患,一步步蚕食吞并了明朝!

不是清朝打不下明朝举国之力打造的最后一道防线,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而是清朝不愿意那么做,这就不得不说古往今来女真人的软肋,人口基数太少,明末全族不过30多万,真正的满洲八旗一共才6万多。而硬攻山海关这样的天下第一关就必须不记伤亡拿人命去填,而这也是满洲领导人不愿意去做的。就算吴三桂不投降献关,以明末的各种因素大清也肯定入关,时间问题而已。

历史没有一丝侥幸!大清入关,多尔衮集结全部满蒙汉八旗才11万多,真正的满洲八旗才6万左右。而明粉皇汉口中战斗力强大夺取大明江山的农民起义军表现如何呢?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被三万八旗追着打到死。张献忠更是刚一露头就被八旗士兵远距离狙杀。真正的摧枯拉朽一般。

这是以实力,绝对的武力造就的事实。

没有绝对的实力就算机会来了都抓不住,怎么可能说谁捡了便宜就坐得了江山?

可笑至极!



来自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的回答

正常情况下,山海关不失,满清入了中原也立不住脚。

不过,满清为入主中原,蓄谋已久,已做好了替代方案。

而以当时的情况看,似乎无人能阻挡八旗入关。

山海关阻隔,八旗入中原也站不住脚

山海关地势雄壮,很难攻破。

不过,万里长城万里长,满清可以绕过山海关。

皇太极时期,后金(清)曾5次迂回入边,席卷直隶、山东,攻城掠地、掳掠人口。

但是,尽管八旗肆虐各地,但仍只能以劫掠为主,未能在关内取得立足点。

大军屡入塞,不得明尺寸地,皆由山海关阻隔···——《圣武记》(魏源)

这是因为:山海关-宁锦防线的阻隔,使满清只能迂回入关,关外与关内的联系十分脆弱。

因此,满清虽能入中原,但也是悬师远征,缺乏根据地。

在大明统治尚完好的情况下,八旗即便攻城掠地,也难以持久。

同时,由于袁崇焕等人当初坚决反对放弃关外,建设了宁远-锦州防线,扼辽西走廊。

和后来的辽沈战役一样,辽西走廊不能控制,满清的老巢不安全。

只要山海关在明军控制下,八旗主力不敢长期在关外逐城发展。

所以,正常情况下,不夺山海关,满清难以入主中原

情况变化

但是,1644年,情况已不正常。

首先,在李自成的威胁下,大明令吴三桂放弃宁远等地,退守山海关。

宁锦防线沦陷,清军控制了辽西走廊。

用后来辽沈战役时常用的话来说:东北的大门,关上了。

无论是吴三桂,还是可能与吴三桂联合的大顺,都很难直接威胁满清后方。

满清已经可以考虑放手入关了。

其次,“大木”已倒。

此前,由于大明远大于大清,皇太极入边,只是“伐大木”。

满清数次入边,目的正是要通过不断掳掠,破坏大明的战争潜力、统治根基,然后再寻求决定性打击。

如今,大明已亡,大木已倒,这正是满清等待已久的机遇。

所以,1644年时,无论吴三桂是否献山海关,满清都对入关志在必得。

满清的替代方案

1644年3月,崇祯令吴三桂放弃宁远,退入山海关,准备入援北京。

多尔衮闻讯,立刻进行动员,准备大举进攻。

当时,多尔衮尚不知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但知道大明已摇摇欲坠,因此,此战多尔衮的目标已不再是掳掠,而是:“代统大军,往定中原”。

为实现“往定中原”的目标,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做出调整。

首先,满清为入主中原,一改过去掳掠之风,“严申纪律,秋毫无犯”,并发布了“官仍其职,民复其业”的号召,准备以招抚之法,实现对中原的统治。

同时,满清决定:无论是直接攻取北京,还是先攻取其他地方,都必须在山海关以西长城附近选择坚城为据点,派重兵把手,替代山海关作为清军出入关内外的门户。(《清世祖实录》)

4月13日,当满清进抵辽河时,多尔衮得到李自成已经攻占北京的消息(但仍未得吴三桂消息),遂采纳洪承畴的建议,再次做出调整。

满清决心趁李自成在北京立足未稳,“计道里,限时日,辎重在后,精兵在前,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前,贼走则追剿,倘仍据京城,则扑灭更易”。

满清的想法,是趁李自成立足未稳,抓紧时间,迅速入关,与李自成在华北平原决战。

李自成难以抵挡

其实,李自成当时的总兵力、地盘虽不及当初的大明,但仍远大于满清。

如果李自成运筹得当,对满清保持警惕,胜负未可知。

但是,李自成似乎并没有把满清看成其主要对手。相反,李自成更关注的是大明残余,甚至张献忠。

李自成总兵力虽号称百万,但分布在陕西、河南、河北等地,兵力分散,在华北地区只有10万左右。

同时,李自成在政权建设上比较“大条”,对地方基本没有建立有效、忠诚的统治。

因此,在河北地区,满清与李自成兵力相当,统治基础也差异不大。

早在对反明战争中,许多让农民军吃尽苦头的大明精锐,都是被八旗歼灭的。

而在后来的潼关等地的直接交手也表明:在兵力相当情况下,李自成不能敌清军。

同时,在招抚旧明官僚,笼络旧明残余上,李自成更是远不如多尔衮成熟。

因此,李自成实在赢面不大,很难抵挡满清。

吴三桂

不过,李自成仍有3成的可能稳住形势。

这3成,来源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尽管农民军战斗力远不如满清,但如果加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可以与满清一战的,至少可能守住京城。

而吴三桂,原本几乎100%属于李自成。

当年,祖大寿曾向皇太极献策:攻取中卫所,“收吴三桂家属,彼必为之心动”。

而李自成入北京后,吴三桂家属已被大顺军控制。

所以,吴三桂也曾表示接受李自成的劝降。

不过,多尔衮、洪承畴都“低估”了李自成的失误。

他们想不到:李自成会在吴三桂问题上处理失误。

4月15日,清军抵达翁后时,接到了吴三桂来信。

尽管多尔衮、吴三桂在一些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但多尔衮得知李自成与吴三桂闹掰,遂疾驰山海关。

关宁铁骑与大顺军已经闹翻,再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满清入关了。


满清一心入关几十年,无论山海关是否开门,他都已经做好了“往定中原”的准备。

而李自成对此毫无警惕。

可以说,无论是政治能力、军事能力,李自成与满清统治者差距极大,无法阻挡满清。

胜负,其实已定。

吴三桂最后倒向满清,只是大顺与满清统治者双方能力差距的结果,而非原因。

历史是由一连串“偶然”事件组成的。

但是,“偶然”背后,总是必然。

所以···其实,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


来自网友:全球闲操心的回答

其实清军的大炮在1644年已经具备了轰开山海关的实力。关外的杏山,松山等堡垒,都已经被清军的红夷大炮轰开。潼关坚固的城墙,都挡不住红夷大炮的轰击。

《清史稿》载,十一日,多铎进逼潼关。“贼众凿重壕立坚壁。于是举红衣炮攻之贼众震恐。我军相继冲入,诛斩无算。”第二天潼关战役就结束了,一个星期以后李自成“焚其宫室。挈其子女。窜奔商州。”

清军在关外经过20多年战争,已经消灭了所有出关参战的明军数十万主力。在1644年,已经直接面对山海关。

1626年,红夷大炮第一次出现在辽东战场,到1631年,清朝就制造出了天佑助威大将军炮,还有相关的野战炮车和瞄准系统,建立了专业的重炮部队,乌真超哈,在重炮方面超越了明朝。到了1643年,清军复合炮身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已经投产。

明朝辽东巡抚黎玉田就说过,清军铸造红夷大炮100多门,而明军铸造10门红夷大炮的实力都没有。清军现在大炮火药是明军十倍。

清军重炮部队轰开山海关,其实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一天,还是三天。在关外所有地盘都已经失守以后,无论吴三桂是否开门,清军都会在1644年进攻山海关。过去,清军从长城入关,还只是洗掠山东,山西和河北。

那是还忌惮明军还要主力军团,而现在明军主力军团已经在松锦战役全军覆没。清军已经没有什么可忌惮的了。吴三桂的4万军队在,崇祯自杀,北京城破以后,就面临着投降大顺军,还是清朝的问题了。


来自网友:历史沉淀的理性的回答

吴三桂在崇祯吊死煤山后,其实心情很复杂,投向李自成,自己又是明将,将背负变节的骂名,而且南明政权已开始建立,忠于明室的军队、乡勇、民众并不少,大顺旗帜能打多久,他心里不托底。但在当时的情形下,不归顺李自成,边关难守,自己也会遭祸。吴三桂是个善变之人,投降李自成可能也是权宜之计,但因为老父被执,爱妾被霸占,故为红颜一怒反击大顺在关军队,与李自成彻底决裂。为了不被李自成军队打败,遂与清军苟合,引清军入关,引狼入室,谁知清军摧古拉朽,趁势独吞大明天下。如果吴三桂能与李自成联手,清军不会入关,但看以后形势如何变化,也不排除时机成熟时清军入关,各个击破,取代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