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如何理解?

作者:admin 时间:2023-12-22 阅读数:185人阅读
来自网友:祁华胜的回答

《道德经》里,“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如何理解?

圣人不是神,不是仙,圣人是懂得天地运转规律,宇宙真理变化的人。

其实老子并不是那个时代,或者迄今为止第一个圣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因为最早的圣人是伏羲,是三皇五帝,是皇帝本身,而《道德经》中很多思想气质是《皇帝四经》里面的内容,因为皇帝才是有史以来,考证到的第一个圣人。

无为之事,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用天人合一,以及修行的方式,让自己精气神和天地之间能量变化契合,就是吐纳、入定、冥想和禅,人们通过强大自己的精神能量,来提高自己藏像系统里面的能量,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藏像系统能量不守恒,控制我们身体的核心陀螺仪一样的东西失衡了,所以指令发不出,或者执行层面落实不到位。

《大染坊》陈六子的东家说陈六子一字不识通六经,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身教,三等人用言教,不入流的棍棒交,也一棒子打不出来个屁,不是不用心,是不开窍,大部分人根本就没入门,门外问门里面的人,小马过河,你问赚不赚钱,结婚快不快乐,都不够实事求是,而是要摸着石头过河,自己身体力行,爸妈有不如自己有,别人有始终是别人的人,自己能做主的才是自己的。

不言之教,就是不用道理和逻辑,不用讲的方式填鸭式教育,因为你只是记住了数据,你根本没有体会具体的意境。因为知识就是这样,学习并不单纯是记忆,记忆很重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也很重要,为什么,因为读死书死读书,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般没念过书当大老板的人多,念过书反而更轴,一根筋,不懂变通还不讲理。

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悟,别人给你讲道理的时间,超过三十岁,根本没有人在乎你是否结婚,是否生孩子,是否丁克,同样你老年的生活,也是你自己弄,根本没有人管你,社会是管你,福利院也要,想要更好的服务,加钱。

法不轻传,道不贱卖,师不顺路,医不叩门。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没有认珍惜免费的东西,因为他们以为是骗人的,网上教别人做自媒体、短视频、直播带货,很多人迟疑,很多人怀疑,你真要去做,成功不成功都不重要,至少这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跨越出去了,而且,在其位谋其政,只要进入这个圈子,你就会努力。

但凡有人群聚集的行业,都能够够你基本保障,而本着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得原则,任何行业都是一封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掉乌纱帽,更不会掉下个林妹妹,没有那么好的事。

行不言之教,有字的知识书里面能看到,没有字的智慧则需要自己寻找。

圣人就是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影响周围的人。

就像孔子弟子把孔子说过的话,编写成《论语》王明阳弟子编写《传习录》佛陀弟子编写《佛经》以及其他宗教经典,就是记述圣人言行的纪实文学。

圣人就是懂得遵循天道规律办事,顺势而为的人,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选择遵循规律的作为,看起来不作为,实际上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战略和构想服务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看到不以言的真相,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来自网友:魏永臣550的回答

这是道德经第二章的两句,全章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全章可分为两部分理解。前部分老子重在阐述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未知是已知的引领,已知重要,未知更重要。已知从哪里来?就是前人从探索未知中而得来。已知是有,未知是无,因此无大于有,也即探索未知远比已知重要。“有无相生”,是言有来源于无,有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回归于无,也即消失。这里老子比喻的是人们已知的东西或生产技术,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先进代替落后,落后的被否定,被淘汰出局,就是回归于无。“天下皆知”的美不是新鲜的美,不仅不是美而是俗:真正的人间大美,是最新出现的,罕见的人类制造和人类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最新探索发现的新的自然之道,即老子第一章所说的“非常道”就是真正的美,由非常道而产生的人类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人类制造智造就是“非常名”,只有非常道和非常名才可堪称人间大美,因此,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就是人间真正的大美。为什么?就是因为道生一能够引领引导人类的技术发展提高,能够引领万物的生产而为人类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这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美,斯恶”的道理,因为俗的东西或俗的理念是不能引领人类发展,不能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的。这样引领人们俗知皮展文化理念岂不是罪恶!“皆知善之为善”也是同理。由此可知,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大美,人类的善是探索未知引领已知而又逐渐否定淘汰已知已有,也即“有”是由“无相”生来。那么什么是高呢?探索未知就是人类的高,“高下相倾”就是言高是下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倾”就是朝向,就是趋势。探索未知和创新新的生产制造技术的大作为(无为)就是引导人类发展的“前”,“前”就是“后相随”的前进发展目标。探索先进,技术先进就是“长”,落后于人就是“短”,落后了就要与先进的接触相交,这样才能促进落后向先进发展,这就是“长短相交”的道理。什么最难?探索未知和创新新技术就是天下最难事,“难易相成”是言天下最容易的事可以促进成就天下最难的事,也即可以成就成全对未知自然的探索和技术创新;天下什么最易?说话最易,也即公众都说探索未知自然和技术创新重要,就可建立强大的重视探索创新的舆论氛围,就可促进人们努力致力于探索创新,这就是“难易相成”的道理。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是以”,是言圣人依据依赖正确的对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处事引领引导人,“无为之事”就是正确的作事或最正确的作为。“无为”就是探索未知和创新创造新技术新制造的作为,用这样的作为引领人类社会前进发展就是最理智最聪明的作为。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用最理智最正确的东西引导人。“行不言之教”,是言圣人用实文化理念引导人,教育人;为什么不行言教?就是因为“言”是空虚的,无实的;或“言”不能触及到实,只有人手才能触及到实而获得实,只有人手才具有真正探索实和创造创新实的能力,“行不言之教”就是要行手教或实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是言自然万物都顺着自己的区别于它物的特性发展繁衍,没有那种物是靠“言(辞)”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因此,理智的处事是不能依赖依靠语言的,也即不可“信言”,古人造“信”就是明示“言”与“立人”是对立为仇为敌的。“生而不有”,是言能“生”,能产生新物种,新制造种类的只有“无”,“无”就是“不有”。“为而不恃”,“恃”就是依赖依仗,人们习惯仰仗依赖的就是现实中最强最好的东西,谁知现实的强和好只是暂时的,按发展的不断产生更好更优更先进的观点看,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因此,人们应当永远追求追逐未来产生的新,未来的新是现实现世不可恃的,追求未来为创新就是“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是言功成取得了探索创造创新的成功也决不能停下来,不能就此止步,因为更好更先进的很快就会赶上或超越;“居”就是居住,就是停下来。庄子说的“泛不系之舟”,就是永不停泊一直前行。“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就是言为什么不能停顿呢?就是因为圣人深知“居”的后果很快就会落后,才不去行“居”之事。


来自网友:马振廷1的回答

1无为生有而生,有为空无用时而利用畜备。
无为,知无需求也,为需求而为,发现创新,有为利,先进自有人孝仿,行不言之教,以身行带人也。圣人之道,俗道。
无不为,关闭心意大脑意识。减去心理负担,养生理需求。道家之道。俗道之分也。


来自网友:杜象应的回答

老子《道德经》里第二章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原文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熟读全文,其义自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说凡事都要考虑到正反的两面性,顺应自然或潮流就能得到一个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理念。

既然如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该如何理解?

圣人:古时候,人们普遍推崇的品德高尚的人物;处:处理,但在此句中是担当和担责的意思;无为:不是无所为,而是一种适应、顺着、不干涉;不言:少说多做,用行动来教育或感化人。

这句话出自于老子之口,必有其深刻的哲理性。老子提倡“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针对某件事采取不妄为、不胡说。相对于普通大众,作为管理者,就要察民情、顺民意,才能搞好工作!

反之,若 *** 而粗野地干涉或命令群众服从工作安排,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定会出现不达理想的状况。这就是过分约束而带来的危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即是违背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当然会适得其反。

一言以蔽之,“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句话的理解重点在“处”和“行”上,但有个前置条件“圣人”,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来自网友:野狐习禅的回答

题主好,谢邀请。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做人的境界。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二章,老子的话简洁精微,深刻复杂,理解起来常是见仁见智,下面野狐谈谈自己的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一个复杂的概念,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无为”不是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不胡来乱为,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本来规律,圣明的人懂得顺应事物的规律而为。

这一章的核心就是讲圣明的人处无为、行不言,章句逻辑性很强:“天下皆知……前后相随”,列举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现象,讲天下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有其内在的关系和规律,正因为如此圣明的人才“处无为之事”,注意“是以”一词的逻辑关系。

那圣明的人为何又要“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就是原因。这几句话讲的是天地造化之大功,孔子也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圣人相见略同。常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争功、抢功,喋喋不休的表功,谁的功劳可与天地相比?天地有大功而不言,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做人处事效法天地,有功而不居,也就是只做不说。

理解“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点难;如此立身处世就更难了,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俗人之所以为俗人,期间差别的原因也就在这里了。


来自网友:用火把捅马蜂窝的回答

大道至简,所谓的“无为与不言”都是至简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来自网友:白玉子的回答

谢谢邀请ヽ(^0^)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与《道德经》中的“天道无私,衣养万物。”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同一个意思。老子曰: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能知莫能行。这说明,道祖老子深知世人多系短见浅视,且易固执己见而自以为是。因而难以理解“天道无私,衣养万物”的高尚品质与大道上德之精髓!所以在巜道德经》中反复提示→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要妙!其实,整部《道德经》都是对于道的运行机制,以及“上德”的成就艺术,以及圣人的思想意识境界层次的科学描述,以及对于有志“上士”的开示与诠释!《道德经》并非是写给封建帝王的皇室教材!而是写给天下有志上士→仁人志士的思想思维科学艺术巨著!也即是成就“圣人”无漏大智慧的巅峰之作!为什么两千五百年来,古今中外还没有人能破解了巜道德经》呢?就是因为还未有真正的闻道上士诞生!更遑论得道真人了。尚若能有闻道上士出现,破解了巜道德经》也就不是难事了不是?事实胜于雄辩!那些自以为是“紫薇圣人”,自以为是已经破解了巜道德经》的大神们皆是犯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毛病!此类人若能解得《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就不会自命已破解了《道德经》甚而还“公告天下”或自称“紫薇圣人”了!殊不知这本身就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背道而驰了不是?还能是真正的破解了巜道德经》?还能是真的“紫薇圣人”?分明是自我打脸不是?文如其人,真言不虚。这里为什么说这么多呢?这是因为关于对“无为”或“无为而无不为”的各种解释太多了,众说纷纭,争执不休,莫衷一是!而对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如何理解,正好就涉及到了“无为”一词,不能解对“无为”妙义,就不可能解释对“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无为”一词是《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词!庄周梦蝶,而由“无为”一词派生出了:翩翩然蝴蝶也→无为→自然→大自在的《庄子》一书,由之延生出了张道陵创建的中国道教。称为“老庄”之教,亦有称“庄老”之学的。可见“无为”一词的能量有多么巨大。庄子虽然被奉为亚圣,那么庄子破解了巜道德经》了吗?事实胜于雄辩!世所公认→古今中外→至今还没有人破解了巜道德经》!显然这对庄子也是否定的!其实“无为”一词正是《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要妙”所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句就是对“无为”一词的进一步诠释,“以百姓心为心→‘和其光,同其尘’→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是对“无为”一词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解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等等等等《道德经》中的内容无不是对“无为”一词妙义的阐述和诠释!从《道德经》中可以随手拈来诸多对于“无为”妙义诠释的词句。“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是谓要妙”。谁能会得其中义,“无为”妙义尽知之!是为答。


来自网友:愚人子的回答

《道德经》里所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个问题?意义为:

释义~圣人处无为之事?意义为:圣人所为,貌似荒诞不经,偏离生活,无所用处,无益人世生活。其实!是圣人所为不同;乃圣人从于无为(即~常人看起来与直接生活无关,脱离现实,荒诞、离奇、古怪,尽是虚妄之之举,不能实事助益生活)。其实!圣人是在究理问道,实则是在~侧重人世未来前途命运的预先探索,探索;探索人世未来何去何从的引领世界之学。

因此!在常人看来,圣人所为,不合时宜,空虚无用。实则!圣人所行之事,正是“决定人世,发展方向的~思想理念大事”。

行不言之教:意为圣人治世,从于天地自然之道;并未刻意声言人们具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让人们通过自我认识天道,按照自然节律行事,人世的一切事情,自然一切都做好了。这是“圣人行不言之教”的妙用所在。

关于——本题所提问题的认识,大致如此。


来自网友:热带雨林的午后的回答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对“无为”的具体表述。《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无为。如何无为,老子有各个方面的论述。在治理社会方面怎么办?老子说的这句话是其根本。

“无为”的含义不是什么都不做,不是保守不动。人的社会经验表明,物质生活必须有社会运作。老子认为,理想的社会运作形式,就是顺其自然,社会目的就是顺应人们的基本生存要求。


什么算自然?就是见素抱朴,清心寡欲,实其腹,虚其心,满足人们基本生存要求。

顺应自然,就是不扰、少取、身教化民。

不扰。让民众根据生存的规律自己耕织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圣人的责任是为民众生存留出空间,而不是在民众生活生产上插一杠子。民众自己最懂得驱动自己的劳动和分配,圣人不必过于操心,插手只能把事情搞糟。要相信民众有自己办好自己事情的能力,民众也会道法自然地进入有序状态。


少取。圣人要把对社会的干预降到最低,但是圣人不是一个人,还有他必须付出的社会兜底成本,这必然产生税收等需要,但圣人决不能把这种需要变成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集团剥削民众的借口。老子教导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其中核心是“不有”,即不取、少取。


身教化民。有道的社会,民众应当是无知、无欲、无争,保持基本的物质需求,去除纷争和贪念。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圣人在治国方式上体现出来,比如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圣人在修养上,根本的是要“致虚极,守静笃。”其它都是由此而推导出来的效法道的自然之法。“希言自然,”不言更合乎自然之道,身教是化民的根本途径。


老子的治国理论有几个理想假设:

1、圣人是能够认识道德本质和规律的圣王;

2、民众具有能够教化的朴素本质;

3、不言之教是一定可以发挥作用的。


从这几个内含在老子思想中的假设看,老子是具有民本思想的,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假设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有不顾条件的理想主义色彩。老子对此对此是有警告的,他说自己是“正言若反”,不容易为人所理解。


这就告诫我们,老子的思想不能从字面上片面理解,而是针对汹涌的社会思潮和残酷的政治现实,应当保持一份清醒,重点在于“补偏救弊”。老子的思想,不是不讲条件的教条,而是从“反者道之动”的角度,依据道德的理论,由对放纵自己、违背道性的社会混乱的批判,得出的有更高标准的价值标尺。

圣人的“无为”,不是置身事外,只管自己,忘怀责任。圣人是国的栋梁,是天下四大之一,是不可缺少的王者。天下之所以有圣人,是因为社会需要有凝聚中心,需要道德的人格体现,他的存在不是要民众顶礼膜拜和供养,所以圣人不能对百姓巧取豪夺。这是《道德经》对历史上的圣王思想的肯定和继承,也是对当时统治者争霸不已的春秋乱世的批判。


来自网友:陈广逵的回答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现在《道德经》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纵观《道德经》全篇,“圣人”出现三十二次,圣人是《道德经》中的理想人物。严格地说,考察历史,还真找不到这个人物,可考据的尧舜等也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不错,老子那个时代的许多人都称道尧舜,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正南面”就是“使自己庄重地面朝南坐着”这种坐仍是在显示自己的存在。而且,有一个典型的传说,说明舜并没有“无为”:舜“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尧舜都是有为的上古帝王。显然《道德经》中的“圣人”是老子假托的人物——他是主张“不尚贤”的老子为我们树立的样板。圣人做不用刻意努力的事,施行不用言语的教化;因而万物在那里生长不拒绝,生成之物不占有,促成了事情不倚仗,建立功劳不自居。看得出来,正因为他是圣人,而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样。

“万物作焉而不辞”此句是说“圣人”如何,而不是说“道”如何,这在《道德经》研究中是个常出现的概念混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在这里谈谈“圣人”与“道”的关系。“圣人”不是“道”,全篇三十二见的“圣人”是老子假托的人物,他是循道而行的典范,“道”的精神从“圣人”身上折射出来,因此,“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圣人也“无为而无不为”(另见第四十八章)。

“无为”也是第二章开始出现的。“无为”是老子的思想核心。“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刻意为;而是要顺应自然去为,要恰当地把握时机去为。《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就是说还没发展到可以做某事之前,不要人为地勉强去做。《淮南子·修务训》驳斥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的观点,认为“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有也”。老子让自己主张的“无为”表现在假托的圣人身上。圣人“无为”是循道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