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作者:admin 时间:2024-01-07 阅读数:116人阅读
来自网友:南坡散人的回答

回到梦中。


来自网友:云花弄影的回答

《临江仙》是词牌名,在苏轼一生中,至少作过13首《临江仙》,下面选其中一首解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夜晚,我在黄冈县东坡饮酒,醉后酒醉,接着再喝再醉。回到住所的时候,恍惚中仿佛已是三更天了。

家僮早已呼呼大睡,鼻息声响如雷。我连声敲门,没有一个人发出回应之声,自己只好依着拐杖支撑到江边,倾听滔滔江水声。

此刻,万千感慨涌上心头。可恨自己常常为名利所牵,“身非我有”,空自奔忙,无法掌握个人命运,倒什么时候才能忘却这些虚名浮利、避开俗网,求得彻底的解脱呢?

夜已深沉,风已安静,像绉纱一样的平展的江水安祥地淌过眼前。不如乘上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到那远离尘世的辽阔江海之上渡过剩下的年华。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底,北宋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结束,苏轼因此在黄州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贬谪生活。这首词是他到黄州的第三年所作。

当时,他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并在对自我的人生哲学反复调节中,决定“忘却烦恼,恢复清静。”于是有了这首风趣机智的“临江仙”。

上片写夜饮醉归。简笔白描,绘声绘色。因醉,对时间概念只能是“仿佛”,其醉态可掬;到家后家僮已熟睡,家僮鼻息雷鸣,无忧无虑之人才能睡得如此香甜,

衬托词人的处境与苦闷;敲门不应,只好“倚杖听江声”。物我结合,出神入化。

下片写江边有感,即景触情,直抒胸臆。“长恨此身非我有”,作者此时的处境是作为“罪人”,受到看管,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身不由已。

之所以这样痛苦,是因为未能忘却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彻悟之后,则“夜阑风静縠纹平”,江风平息,水波不起。

此时,内心的动与外界的静奇妙地结合了起来,词人的内心重归恬静。甚至想像自己驾着小船飘往江海之中。

整个词语言浅近自然,如话家常,意境恬静空灵,情调浪漫。透过飘逸的词句,其实并

不难体会词人的痛楚情怀。


来自网友:不惑孤勇者的回答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诗系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所作。某夜,东坡以杜康解忧,断片恍惚间,回到自己住处大约已是夜半子时。家奴早就鼾声如雷。叫门也没人搭理,只有著着拐杖在江边闻涛声而惆怅。人在江湖便身不由己,功名利禄怎能忘却。深夜晓风,江水渐歇。吾似孤舟催发,淹没起伏在尔后的宦海人生之中。



二十一岁进进士及第,苏轼可谓“少年得志”,然与新政不契,有违圣意,连遭贬谪,最终被下放到黄州挂职当了人武部的副部长,天子门生落得如此境地,怎不郁闷呢?于是借酒消愁,麻醉自己。酒醉晚归时,仆奴已经酣睡,家门都进不去,正如报国无门,天地不应。四十三岁的将半百之人,发衰腰衰的苏轼只有著着拐杖,在寒风凄切的子夜,面江而叹息,逝者如斯夫?他本可借酒性迁怒于家仆,大发雷霆或者破门而入,但何必如此呢?家童也是无辜之人,“愚且鲁到公卿”,难保不会成为第二个高俅。算了,还是自己继续浸淫在悲愤迷茫的情绪中吧,孑身独立于夜江畔,吹吹野风,清醒一下。命运似乎被掌握在一只无形的手中,虽瑕满之身却难以周全,功名利禄虚盈在外,悲知双运难修于心,尔后,东坡先生难道只有一叶孤舟,出没风波了么?否也!苏轼在后来被重新启用后,在杭州办医坊,修苏堤,医瘟治水,扶危济贫。新旧派势力交替,又被远放到儋州,在海南建学堂,兴学风,开化民智,直至又被复用,逝世于常州。后期的苏轼才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成就了诗词文章千古一人,书法绘画冠绝天下。如今我们再读临江仙,似乎声临其境,感同身受,在唏嘘人生无常的同时也应该深谙其理,追思先贤,践行其道。



来自网友:D东哥的回答

苏轼一生写《临江仙》这个词牌的词,一共大约写了14首。今天我们就欣赏这14首《临江仙》里的一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反映他苦闷和愤激的心情。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全文: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的风格清新脱俗,描写的是作者于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畅饮,喝醉后才返回住所的情景。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人生态度,他对上层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不愿被世俗束缚,表现出他崇尚自由、不愿受拘束,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夜饮东坡醒复醉”中得以体现。

作者离开了官场、被贬斥的生活,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自由生活,能够自由饮酒、品茗、放歌,能穿行于山水之间,这种舒适自在是世俗无法给予的。



上阕“夜饮东坡醒复醉”,告诉了读者夜饮的地点以及醉酒的状态。醒复醉,就是说醒来又喝醉,是一种半醒半睡,烂醉如泥的状态。

“归来仿佛三更”,说明作者一直喝到半夜三更,“仿佛”,用得恰当,指他喝得迷糊了,也不确定到底几点了,反正回临皋寓所时,肯定自很晚了。

所以,上阕重点描写词人夜半醉酒后的神情状态,这里有动有静,静的是夜半三更,动的是家僮鼻息如雷。一动一静,既把他开怀痛饮的那种痛快劲表现出来了。同时也将他此时迷茫孤寂的心情显露出来,为下阕的抒发作了铺垫。



下阕是此词的重点,词人感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词人看破了人生,是对人生的无奈与感叹,也是对社会世俗的不满和厌倦。

既表达了作者处于这种环境下,又无力解脱的伤悲,又有想彻底解脱的深深伤怀,读来,让人有同命相连的感觉。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写作者虽已喝醉酒,但仍被眼前这静怡美好的夜景深深感动了。使他陷入了遐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多想在这美景下,乘一叶小舟,醉醉的随风漂流,到一个没有人间烦恼的世界去。



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之所以让人产生共鸣,是作者用了高超的写作手法。把叙事和议事相结合,把写景与抒情有机连接起来,语言朴实,运用自如,简练生动,情真意切。它将作者的犹豫迷茫,又想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有机地揉和在一起。



总之,《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首词,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振奋人心。词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的看法,词人对大自然美好的感受和追求自由的决心,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词不仅反映的是作者人追求自由,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更是一首充分人情味和艺术特点的珍品。


来自网友:581007修老师的回答

《临江仙》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解析:一天晚上,词人在东坡连续饮酒,酒醒了又喝醉,归来的时候好像已经是三更时分。家童的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常常恨自己身不由己,不知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来自网友:文字拾荒人的回答

苏轼有多首存世的《临江仙》词作,我觉得较为经典的便是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表现的是作者在经过痛苦的反思后超然于世,豁达放任,不向命运低头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词意释义】

夜间,我在东坡雪堂饮酒,喝得醒了又醉,回到家好像已三更时分了。家童睡得鼾声如雷,我敲门都没有人答应,只好拄着手杖,听那江水的哗哗声。

我常恨自己的身子自己做不了主,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忘掉为世俗名利而苦苦奔忙呢?夜已残,风停止了,江面平滑,微波不兴。我真想乘一叶小舟,从此远离尘嚣,寄身江海之上,自由自在地度过我的余生啊!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零七九年,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贬谪生涯。这对时值盛年、才华横溢、有着“致君尧舜”政治理想、自视甚高的苏轼而言,不啻是重重一击,而令他倍感难堪尤觉屈辱的是:尽管他已脱离囹圄,恢复了自由,甚至还有着“团练副使”的头衔,但在政治上依旧不被信任,处处受到歧视和冷遇,他名为一州之副军事长官,却被明令“不得签署公事”,有职务而不让履行职责,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苏轼犹如被软禁的囚犯,处境极为艰难窘迫。

一向洒脱乐观的苏轼在经历了这场宦海风波后,又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内心自是十分痛苦,思想一度变得非常的悲观消沉。为避免非议、灾祸再度及身,他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常常是“杜门深居”,过着孤寂凄清的生活,心境颇为灰暗、落寞。“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作者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及劫后余生、惊悸不定的生活现实。

幸得朋友相助、郡守厚遇,替他请得黄州城东数十亩荒地,以供耕种,又帮他于此修建了雪堂作为游息之所,这样,他不仅无须为生计犯愁,还有了一处可以饮酒谈天、消愁解闷的绝好地方。这其间他写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临江仙》词即是其中的一首。

【全文赏析】

上片侧重于客观描述,交代了作者雪堂夜饮归临皋住所的客观环境氛围,作者自身的主观精神状态。下片则可看成是作者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作者“听江声”时的情绪波动、心境变化。全词真实细腻地反映出作者在遭遇挫折、身处逆境、心情沮丧、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的夜晚,徜徉于江边,寄情于自然,适时地调整心态,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达观地面对现实世界的心理转变过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开头两句,作者以平朴的语言,叙述了了饮酒的时间、地点、状态,以及酒后由雪堂返回临皋住处的整个流程。

终其一生,苏轼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此刻,酒却成了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宦海沉浮的媒介。“醒复醉”寥寥三字深刻揭示了作者借酒买醉、以酒浇愁的痛苦心理。饮酒的乐趣荡然无存,满腹的苦楚挥之不去。在极度空虚、失意中,作者以酒来麻木自己消磨这无奈的时光。

“仿佛三更”则写出了作者恍恍惚惚、醉意朦胧的酒后状态。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作者一个时期以来沉重的思想压力,精神上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使作者能以超然、豁达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遭遇,梳理自己的情绪。

另一方面,“仿佛三更”又与下句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相照应,点明已是夜深人静,三更时分,整个大地在家童的“鼻息”声中酣然沉睡。作者仿佛独处于天地之间,他品味着这份属于自己的难得的宁静,浮躁不安的心渐于平静。他倚仗江边,注视着波涛汹涌的江河,倾听着滔滔不息的江水声,不禁思绪飞扬,感慨万千。

他想些什么?他可能想到人世的艰辛,仕途的蹭蹬。他也可能想到久别的朋友,远离的亲人。然而面对江河,他更有可能想到孔子那千古的喟叹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生发出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无限感慨来。“不尽江河万古流”,相比于江河,个体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不过是江河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谁也无法把她长久地挽留。

此刻,这江声如激越的战鼓,震撼着他的心灵,激昂着他的斗志,使他陡生万丈豪情、平添几分战胜困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信心。这江水,这奔流的江水,冲去了他心中的阴霾,方才那些萦绕于心、不能释怀的沉郁、愤懑,随着江水漂的无影无踪。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作者从深层次上去探究导致自身痛苦的根本缘由,也是作者对自己半世奔波的清醒认识。从表面上看,痛苦好似来自于宦海风波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的种种不幸,究其实质,作者之所以时常感到身非自己所属,陀螺一般疲于奔命,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感受不到生活的欢欣,实是因为自己心为外物所役,没有忘却“营营”,始终不曾从尘世的功名网中挣脱出来的缘故。一个人若太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名利地位、宠辱得失,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

通彻了这一点,作者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宁静、空明、祥和、安适的境界中去一“夜阑风静口纹平”。夜静、江静、风静、心也静,这既是作者对现实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作者在这一瞬间心境完全趋于平静的真实写照。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孔子曾云:“道不行,乘檸浮于海”,这不过是孔子的牢骚之语,他终究没有成行。苏轼此语,亦非故作惊人之句“隐然有出世之意”。这只“小舟”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舟,它是作者经过痛苦的蜕变,摆脱尘世的羁绊,获得精神自由的心灵之舟。驾驭着这只小舟,作者就能自如地行驶在充满惊涛骇浪的人生江河之中。

研读这首词,我们不难发现,本词虽然简短,但却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心理转变过程的三个层面:饮酒时的痛苦、郁闷——置身于静谧的自然环境中心灵所达到的平和与宁静一过痛苦的反思后,超然于世的豁达放任,它体现了作者不向命运低头、乐观的人生态度。


来自网友:播玉斋的回答

你这问题问的,我也是无语了。

普及一下,临江仙是个词牌名。东坡一生作过多首临江仙我没细查,据我所知远非前面提到的这几首。正如你问如何赏析李商隐的无题,他一生作的无题诗多达几百首,谁知道你问的哪一首?


来自网友:潇洒盈盈一笑的回答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来自网友:文字的二三事的回答

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全词如下: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都门一别已有三载,四处流浪,踏尽了世间的红尘。依旧未改的笑眸如春天般温暖。心无波澜似古井,高洁的品格若秋竹。

惆怅的人儿驾乘孤帆连夜出发,淡淡的月光,轻微的云下送行友人。酒杯前歌妓用不着蹙颦。人生如寄居在逆旅,你我俱是过客。

  • 上片:“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苏轼在都门和钱穆父分别之后,匆匆的时光已经过了三年。三年里,苏轼和友人钱穆父皆四处流荡,经历了诸多事,踏尽了人世间的红尘。

  • “依然一笑作春温”,虽然历经沧桑,但是两人坚守气节,均未有些许的改变,依然如故的笑脸如春天般温暖。
  •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心无波澜似不为外界所动的古井,高尚的气节如秋天的竹子。这是苏轼和友人都具有的秉性。
  • 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钱穆父将要连夜乘船前往百废待兴的地方任职,恶劣的环境使其惆怅。伴随着淡淡的月光和微薄的云层,苏轼夜里送行友人。
  • “樽前不用翠眉颦。” “翠眉”代指歌妓。在践行的酒宴上,歌妓不用为好友的离别而频频皱眉,表现了苏轼面临离别所持有的超然乐观的心态。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逆旅”:旅店。最后的两句是苏轼对友人的劝勉。人生如寄居在旅舍,你我都是过客,并不会永久地居住在此。所以在有限的人生路程中,不要太纠结于某些不愉快的事情,看开点呢。


来自网友:一夜花落知多少的回答

原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般我们念到这首词,更多的会将目光集中在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一起来品味这句“长恨此身非我有”。

历史上关于苏轼的轶事有很多,他性情豪迈,诗词、绘画、美食、佛理、政治无一不通,他是鼎鼎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思念弟弟时,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长辞不做岭南人”,他展现给我们的,永远是他的乐观,是他的豁达,可当我们读到这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我们就会明白,东坡先生一生历尽宦海浮沉,当他写下这首词,他终究还是没有完全放下,他的心中多少被功名利禄所影响,或许他还是没有做到真的清风明月皆无价。

东坡的词会豪迈奔腾,也会悲凄婉转,他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也能写出“人间有味是清欢”,他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可无论如何挥毫泼墨,可当他年华老去,一切物是人非,终究还是写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终究,他还是写下了那句“长恨此身非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