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算不算忠臣?

作者:访客 时间:2023-12-17 阅读数:154人阅读
来自网友:说遍百态的回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评价诸葛亮一生为君为国的忠心,到现在,很多伟人领袖都以它为座右铭,如周总理,朱总理,等,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刘禅两位皇帝,一生南征北伐,治理蜀国20余年,东和孙权有效的抗击了北方强大的魏国,一生的功绩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是个真正的贤臣


来自网友:丶网络喷子丶的回答

自己去百度查一查“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这8个字是形容谁的。


来自网友:灵芝上人的回答

鞠尽瘁死而后已!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忠臣!


来自网友:西瓜境界的回答

不是。

一,它本是汉官后代,本应忠于汉室。但在天下大乱之际,不思报国,沽名待主,一切为自己功利出发

二,它 如果忠于汉家子民,应该服务曹操,安定天下,但它逆天而动,搞分裂,搞蜀独,对抗合法的中央 *** ,民不聊生

三,压制后主,打击异党,专权朝政,十分恋权,后主成年后也不放权,非人臣所为


来自网友:柳暗花明139255928的回答

两袖清风,满门忠烈为主公。试问千年历史曾有几人能相同?


来自网友:二曲人的回答

千古一臣诸葛亮,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忠臣。

在诸葛亮的身上集中表现了中华的传统美德:

清贫乐道:未出山时在卧龙岗从事耕读,交几个挚友,种几亩田地,不与世间俗事相混。

心系天下: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之事,一靠学习,向书本学、向社会学;二靠智慧,有聪慧的心、有济时救难的本能。

做人两忧:在人主身边担心百姓疾苦,征战在外则担心人主不能勤勉清明。

谦虚谨慎:凡事周虑,不盲动;严于律己,不诿过。

治事纯臣:定位准确,只做乐毅、管仲,即使刘备有空前绝后的临终遗言,也不改变初衷。

清廉执政:从一介布衣到权倾朝野的丞相,清清廉廉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临终前把自己的家产向刘禅作了不隐瞒的报告。

家风淳朴:诸葛家也是山东望族,诸葛亮父亲早逝,随叔父到荆州谋生。穷而不变弘毅之志,乱而不变坚石之心,富而不忘勤俭朴素之本,从诸葛亮与刘备草庐对中三分天下,到诸葛瞻战死绵竹,可谓父子忠烈!


来自网友:米粒闲聊的回答

近现代以来,有些人们开始对诸葛亮的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和品德(忠贞与否)产生了疑问,或是贬低。诸葛亮堪称,是智慧和忠贞的象征。当然了,这主要是因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本书的作者罗贯中老先生,在创作包括诸葛亮等三国人物时,或多或少受到了前世的文艺作品和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等人的评论、评价的影响。米粒闲聊,在此仅举些元末明初之前历史人物对诸葛亮治国理政方面的评价,凭此来证明诸葛亮忠贞与否。

终结三国,建立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在听了臣属介绍诸葛亮后,说:“善哉,使吾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此时,距诸葛亮病逝仅几十年。到了唐朝初期,政治家们认为诸葛亮,“为政以德”,“可以为师矣”。也就是讲,唐初的政治家们已认可了诸葛亮治国理政的能力

,这其中有唐太宗和房玄龄等政治家。还是在唐朝,士人阶层已开始了吟诵诸葛亮的功德和忠贞了。杜甫的《蜀相》、刘禹裼的《蜀先主庙》和岑参《先主武侯庙》等诗作都是赞诵诸葛亮忠贞的精神。南宋的陆游的《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在表示

,千余年来诸葛亮的忠贞是无人能比的。米粒闲聊,举这些例子只想证明早在《三国演义》成书前几百年,帝王们和士大夫们已认可了诸葛亮是一位忠贞之臣了。《三国演义》只是延续了此种认知。


来自网友:1分钟的承诺的回答


来自网友:咸鱼话史的回答

《前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出师表》乃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蜀相》是杜甫所作的一首诗首,诗中只用了两句话就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跃然纸上。只是可叹诸葛亮出师未捷,壮志未酬,留给后人遗憾的同时也让后人敬仰。

《有感》这首诗是文天祥在感怀自己的身世,通过对诸葛亮的怀念表明自己忠臣的决心,也由此可见诸葛亮乃是是忠臣的典范。

这些无一不是诸葛亮忠贞之臣的表述,当然,除了这些还有许多的文字记述。

再说纪念诸葛亮的建筑:

成都武侯祠,始建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是民众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在之后的岁月里,明洪武、清康熙、乾隆、道光和民国时期都进行过一系列的修葺和重建的工作。

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是蜀国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上修建而成的 。在之后的岁月里,元大德、至大、延祐,明洪熙、弘治、嘉靖,清康熙都进行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葺的工作。时至今日,南阳武侯祠共有明清建筑155间,历代题记、碑刻400余通,另外还有大量匾额楹联。

勉县武侯祠,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是中国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汉怀帝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当地守臣对勉县武侯祠均有修葺。勉县武侯祠现存各时代碑刻91通、匾联62方。

这三座武侯祠,这几百通的题记碑刻、匾额楹联,说明了什么?

难道说参与武侯祠修建、重建、扩建、修葺的人和那些留下题记碑刻、匾额楹联的人都是忠奸不分么?

特别是勉县武侯祠,那可是刘禅亲自下诏修建的!

所以看到那些怀疑、甚至黑诸葛亮的话,真的是太心寒了,看似他们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其实不过是为了吸引眼球的妄加猜测罢了。


来自网友:悠闲喻言的回答

不是忠臣早就废掉刘婵了,提这问题没意义